彼得一世(俄罗斯帝国首位皇帝)

彼得一世

彼得一世·阿列克谢耶维奇(俄语:Пётр I Алексеевич;1672年6月9日—1725年2月8日),史称彼得一世(英语:Peter I),后世尊称其为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是阿列克谢一世之子,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第五位沙皇(1682年4月—1696年与伊凡五世共治)、俄罗斯帝国首位皇帝(1721年11月2日—1725年2月8日在位),俄罗斯历史上仅有的两位“大帝”之一。

彼得一世1682年即位,1689年亲政,1697年,派遣使团前往西欧学习先进技术,本人则化名彼得·米哈伊洛夫下士随团出访,先后在荷兰的萨尔丹、阿姆斯特丹和英国的伦敦等地学习造船和航海技术,并聘请大批科技人员到俄罗斯工作。回国后积极兴办工厂,发展贸易,文化、教育和科研事业,同时改革军事,建立欧洲化正规编制的陆海军,继而发动战争。1721年,彼得一世在与瑞典进行大北方战争胜利后,被俄罗斯元老院授予“全俄罗斯皇帝”的头衔。1725年2月8日,彼得一世在圣彼得堡驾崩,

彼得一世统治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等领域进行西化改革,使俄罗斯成为欧洲大国之一。可以说,近代俄罗斯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史无不源于彼得一世时代。

中文名:彼得一世·阿列克谢耶维奇
外文名:Пётр I Алексеевич
国 籍:俄罗斯
出生地莫斯科
出生日期:1672年6月9日
逝世日期:1725年2月8日
职 业:俄罗斯帝国皇帝
信 仰:东正教
王 朝:罗曼诺夫王朝
在位时间:1682年4月—1725年2月8日
主要成就:西化改革、使俄罗斯现代化;定都圣彼得堡、赢得波尔塔瓦战役;赢得大北方战争,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

人物生平

二帝并立

1672年5月30日,彼得·阿列克塞耶维奇·罗曼诺夫出生。阿列克谢沙皇与第一个妻子玛丽娅·伊莉尼奇娜·米洛斯拉夫斯卡娅生有两个儿子,均智力低下,体质羸弱。但长女索菲娅·阿列克谢耶芙娜却是身体健壮,从小就表现了极强的政治野心。

彼得接受的教育完全依照祖传的培养模式。父亲阿列克谢沙皇对彼得关怀备至,亲自为他选择奶妈、保姆和女仆。1676年,其父阿列克谢去世,同父异母长兄费多尔·阿列克谢耶维奇即位,称费奥多尔三世。费奥多尔三世于1682年去世后,纳雷什金家族推彼得为沙皇,米罗斯拉夫斯基家族对此不满。1682年,唆使近卫军发动政变,推伊凡(即伊凡五世)与彼得并立为沙皇。由于彼得年幼、伊凡痴钝,由伊凡的姐姐索菲亚摄政。

在射击军的要求下,软弱的纳塔利娅·纳雷什金娜皇太后准许索菲亚公主摄政,此后的七年中,索非亚把伊凡五世留在莫斯科,彼得一世和皇太后避居普列奥勃拉任斯科耶。

政变夺权

彼得年少时随母亲住在莫斯科郊外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村,酷爱军事游戏,建立“少年军”,编为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兵团和谢苗诺夫斯基兵团(后来这支队伍成为俄国的禁卫部队)。常与附近外国侨民来往,从中学习航海知识和造船技术,并深受西欧文化影响。

1689年,率“少年军”平息索菲亚策动的射击军叛乱,把索菲亚关进修道院。他把国事交给母亲、舅父等人处理,本人仍专心操练“少年军”。

1695年,率军3万远征土耳其的亚速,因没有舰队配合而遭失败。他汲取教训,在顿河河畔的沃罗涅日建立造船厂,很快建立起一支小型江河舰队,这是俄国历史上第一支舰队。

1696年,第二次远征亚速,在舰队配合下终于夺占亚速。

学习改革

1697年,派出庞大的使团出访西欧,争取建立并扩大反土同盟,同时学习西欧先进的科学技术。他本人更是化名彼得·米哈伊洛夫下士随团出访,先后在荷兰的萨尔丹、阿姆斯特丹和英国的伦敦等地学习造船和航海技术,并聘请大批科技人员到俄国工作。

1698年夏,从维也纳回国,镇压射击军叛乱并将其解散。随后,全面推行欧化改革。

北方战争

在进行全面改革的同时,发动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的战争。为对付称雄波罗的海的北欧强国瑞典,先后同萨克森选帝侯兼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丹麦国王腓特烈四世建立北方同盟。

1700年初,北方战争爆发后,于8月对瑞典开战。11月,俄军在纳尔瓦初战失利后,进一步进行军事改革,发展军事工业,以利再战。

1701—1704年,利用瑞典军主力陷入波兰之机,率兵向波罗的海沿岸进攻,先后攻占诺特堡、尼延尚茨堡、纳尔瓦和伊万哥罗德等地。

1703年起,在涅瓦河口大兴土木,建立新都圣彼得堡。

1708年初,在瑞典国王查理十二率兵大举进攻俄国之际,指挥俄军实施战略退却,诱敌深入,坚壁清野,以小部队不断袭扰、消耗和疲惫瑞典军队。10月,亲率俄军在列斯纳亚附近歼灭A·勒文豪普特指挥的瑞典援军,歼敌9000余人,夺取其全部火炮和辎重。

1709年7月,在波尔塔瓦战役中,指挥俄军歼灭瑞军主力,扭转了战局。查理十二率千余人逃往土耳其。

土耳其对俄宣战后,1711年夏,率军南征土耳其,在普鲁特河畔陷入土军和克里米亚汗国军队重围。因弹尽粮绝被迫乞和,以归还亚速、允许查理十二过境回国为条件,与土耳其停战。随后,恢复对瑞典的进攻。

1714年8月,亲率俄国舰队前卫在汉科角海战中击败瑞典舰队,取得海军建立以来第一次胜利,彼得自任海军中将。

功成名就

1721年9月,与瑞典签订《尼斯塔特和约》,夺取大片土地,并取得波罗的海出海口。10月,被枢密院封为“大帝”和“祖国之父”。同年,俄国改国号为俄罗斯帝国。

1722—1723年,发动侵略波斯的战争,夺取里海西岸和南岸部分地区;同时继续向远东扩张,侵占堪察加半岛和千岛群岛。彼得晚年曾企图率兵侵占中国长城以北地区,因力量有限而未能得逞。

救人牺牲

1724年秋,彼得一世在芬兰湾看见一只在沙洲上搁浅的船,几个士兵有被淹死的危险,他跳进冰水中去救他们,因此受了风寒,入冬以后病情严重起来。但他仍坚持工作,派维图斯·约纳森·白令去堪察加探险的命令正是他在这个时候起草并颁布的。

1725年2月8日,彼得一世在圣彼得堡驾崩。

为政举措

彼得大帝的一系列改革主要是在与瑞典进行北方战争的背景下施行的。

政治

1698年,全面推行欧化改革:政治方面,取消领主杜马,废除大教长,设立枢密院,打击保守势力,甚至不惜处死皇太子,加强以沙皇为首的中央集权。

在彼得统治期间俄罗斯的行政体系相较于西欧国家显得落后许多,俄罗斯长期以来采行小组行政(uyezd),大都由城市或居住的周遭地区组成,这套系统显的资源无法均匀分配,而且笨拙的难以管理。1708年,彼得一世取消这个陈旧的制度,转而建立辖省制度(guberniyas),而省分如下:莫斯科辖省、圣彼得堡辖省、基辅辖省、斯摩棱斯克辖省、伊尔库茨克辖省、喀山辖省、亚述辖省、西伯利亚辖省。

1713年,谕令成立米斯巴赫(Landrats),该词从德语演变而来意指国会,而每个辖省都有设立,各省总督一共有八到十二名不等的专业工务员协助施政。

1719年,执行管理委员会(Collegia)成立,彼得大帝再一次的重新划分行政区划,新的俄罗斯辖省制度仿效瑞典,其中较大或著是政治地位较为重要的地区得到较多的自治权,而他广阔的农村地区由国家直辖。

忠诚被受质疑的精英以及反对改革的贵族在1722年的声浪达到巅峰,也就是职级表(俄语:Табель о рангах;Tabel' o rangakh)实行的这一年,一份正式的阶级清单被用到俄罗斯的军事、政府以及皇家法院,职级表混合许多头衔与尊称的系统而建立,每个阶级都下分很多等级(I到XIV),以表示对沙皇的忠诚度的特殊等级,职级表主要用在军队组织,这也象征了彼得统治时期的现代化与革新。

职级表的建立可以说是彼得改革相当大胆的措施,这直接打击了贵族的权力,并且象征了俄罗斯社会的改变,从前比较高的等级是世袭传承,但职级表建立之后哪怕是个平常老百姓,也会因为辛勤的工作或高超的技艺而进入技术官僚的体系,新一代的技术官僚迅速的取代旧贵族的阶级,并再俄罗斯取得人民的支持,这一套制度一路沿用到1917年俄国革命的时候。

在政治上,改革的目的是建立完整的中央集权统治,加强工作效率。剥夺贵族领主杜马会议的职能,以参政院取代,下设11个委员会(实际上相当于西方国家的“部”)负责具体工作;罢黜大教长,代之以宗教院,使教会成为国家政权的一部分;划分行政区域,将全国分为50个省。彼得还颁布了一个“职级表”,将文武官员分成14个不同的等级,所有的官员不管门第出身,都要从最低一级做起,靠功绩晋升。

经济

1698年,全面推行欧化改革:经济方面,鼓励发展工场手工业,振兴国内外贸易,凿运河,开商埠,扩大出口,为俄国近代工业奠定了基础。

大力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允许企业主买进整村的农奴到工厂做工,批准外国人在俄国开办工厂。

为了应付大北方战争而需要前所未见的经济资源,如此巨大的财政赤字以及老旧的基础建设,意味着国家无法在战时紧迫的情况下筹出那么多军费,彼得的政府被经费的问题喘不过气,只好由国家垄断部分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例如:盐、酒、橡木以及焦油,彼得也开始从俄罗斯的文化习俗来征税,例如:沐浴、垂钓、养蜂以及蓄胡,并向纸制品课征印花税,然而在课征每个新税的时候都会出现漏洞可以钻营,可见这些方式是不够的。

解决的方法是新增一个广义的人头税,这个税目被用来取代向有耕地的家庭征收家庭税,从前几个农户被并成一个家庭征收家庭税,然而每个农民被征收74戈比(kopeks,货币单位)的税金,而且必须以现金给付,但这比取代前的税制更显得沉重,使得1680年到1724年之间国库的款项是以往的六倍之多,但“决不能由此得出结论:1724年压在农民肩上的税捐负担比1680年的要重三倍”。彼得在贸易方面采行保护主义,设置沉重的进口贸易关税,让俄罗斯的产品在有利的状况下销售。

军事

军事改革是彼得一世改革的重点。1698年,他解散射击军,把原有2万人的射击军和9万人的新制团队改编为正规军。为扩大兵源,他取消了雇佣制和贵族军队,从1699年起实行征兵制,每年农民和农奴中一定比例的人要应征入伍。为培训新式军官,他先后开办了炮兵学校、军事工程学校、军医学校,设立陆军院,加强中央政府对军队的统一指挥。另外,取消贵族特权,规定贵族青年到军队服役必须从士兵做起,根据军功晋升。到彼得执政末年,陆军人数已达21万人,分步兵、骑兵、炮兵和工兵4个兵种。他主张从实战出发练兵,在战争中强调战略进攻。

彼得认为“仅仅拥有陆军的君主是只有一只手的人,既有陆军又有海军才能成为双手俱全的人。”为创建一支强大的海军,他化名前往西欧,在荷兰学习造船技术和理论,并聘请大批专家、技术人员到俄国工作。归国后,他加速建立海军。到彼得晚年,波罗的海舰队已是一支拥有战舰48艘、大小船舶800只和海员2.8万人的强大海军。为培养海军人才,1701年在莫斯科设立第一所航海学校。1715年,该校迁往彼得堡,改名为彼得堡海军学院。1718年,彼得政府设立海军院。彼得依靠这支强大的陆、海军,终于赢得了北方战争的胜利。

文化

在文化上,彼得一世干预和推动了对贵族阶级的正规教育,创办了世俗的初级学校和各种专门技术学校以及军事学校,改变了原来只有教会学校的状况。1702年,俄国出现了第一份报纸。1719年,俄国第一个博物馆和公共图书馆建成,这些都有效地扩大了民众的眼界。他还试图改变俄国人生活中的种种陋习,推行西欧的生活方式。剪掉大胡子便是其中的代表。

彼得大力引进西方的书籍和生活方式,下令全体臣民不得穿传统的长袍和留大胡子;规定贵族子弟到了一定年龄必须上学,否则不得继承爵位,并选派留学生去西欧学习。他还简化了俄文字母,引进西方历法,建立了俄国第一座图书馆、医院、剧院、博物馆、印刷所,还出版了第一份报纸,亲自担任主编。

外交

彼得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富国强兵,以打赢与瑞典的“北方战争”。早在西欧考察期间,彼得就与丹麦、萨克森结成反瑞同盟。

1700年,三国联合对瑞典宣战。但一开始战事不利,瑞典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迫使丹麦退出,接着又在纳尔瓦打败俄军。彼得大帝在改革增强了力量之后,重整旗鼓,先后在1708年列斯纳亚战役和1709年波尔塔瓦战役中打败瑞典好战国王卡尔十二世,尤其是波尔塔瓦一战,彼得亲临前线,给予瑞军以毁灭性打击。

1721年,俄瑞《尼斯塔得条约》签订,俄国夺得了梦寐以求的波罗的海东岸、芬兰湾、里加湾的大片土地,从而获得了出海口。彼得大帝的威名达到顶点。

1722年—1723年,彼得一世在对波斯的入侵中夺得里海西、南岸的土地。但他对土耳其的战争无功而返。

同中国

1683年,中俄第一次雅克萨战争在雅克萨城下打响,俄军惨败后出城投降,随后清军撤离雅克萨城。

1686年7月下旬,第二次雅克萨战争正式打响,清政府再次获得了战争的胜利。1689年8月22日,俄国与清政府开始谈判,并于1689年9月7日签署了中俄《尼布楚条约》。《尼布楚条约》是中俄两国之间正式缔结的第一个条约,也是中俄两国之间缔结的第一个平等条约。条约签订后,两国开展了京师互市、库伦互市、齐齐哈尔互市等商贸活动。同时,在中俄两次雅克萨战争中,一些归顺清朝的雅克萨战俘前往北京生活,康熙帝为了照顾这些俄国人的宗教信仰,将位于战俘驻地附近的一座佛寺拨发给他们作为临时祈祷的地点,该祈祷之所被称为圣尼古拉教堂,这是北京出现的第一所东正教教堂。1715年4月30日,第一届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传教团到达北京,这就是中俄关系史上特殊的历史现象——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传教团。

社会

1698年,全面推行欧化改革:社会文化方面,建学校,办报纸,剃胡须、剪长服,革除陈规陋习,注重培养和选拔人才,主张唯才是举。

历史评价

  • 俄国贵族革命家拉季谢夫:①彼得是名副其实地堪称为大帝的非凡男子汉。②彼得确认的不是“个人自由”,而是人民所受的压迫和农民所处的彻底的农奴地位。
  • 俄国哲学家恰达耶夫:彼得的改革清除了俄国变为瑞典的一个州的危险性。
  •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彼得大帝不仅是我国历史上、而且也是整个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他是召唤我们走向生活,在巨大的、但陷于沉睡中的古老俄罗斯的身体中注入生气勃勃的精神的上帝。
  • 德国思想家马克思:彼得大帝用野蛮制服了俄国的野蛮。
  • 德国思想家恩格斯:彼得大帝是一位“真正的伟人”。
  • 俄罗斯唯物主义哲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俄罗斯人应当是彼得大帝那样的爱国主义者。

轶事典故

少年遭嘲

在少年时代,彼得大帝和周围的人组成了“彼得帮”,中间禁止使用“沙皇”这一尊号。“彼得帮”的成员,除了阿普拉克辛外,还有缅希科夫、戈洛文、戈洛夫金、基京,而费多尔·尤里耶维奇·罗莫丹诺夫斯基公爵有特殊地位。

早在年少玩军事游戏时,罗莫丹诺夫斯基就有“腓特烈大帅”之称。随后,他又得到了一个戏谑的帝号:“恺撒大公”。一次彼得在“恺撒大公”走过时没有行脱帽礼,“恺撒大公”竟把沙皇叫到他的住处,也不从座位上站起来,就数落彼得的不是:“你有什么值得傲慢的,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彼得·米哈伊洛夫如今竟敢不向皇上行脱帽礼!”

“海军中将”

彼得大帝喜欢亲率部队作战,第一场战役获胜时,他曾亲率部队接受凯旋,像个士官长。他经常以自己的最高军衔——海军中将而非沙皇自居。

彼得大帝非常注重海军的发展,他曾经说过:“如果世界上一个君主,他只有陆军他就只有一只手,如果加上海军,他就是双臂齐全。”为拓展海权,迎战强敌瑞典,亲自监工设计圣彼得堡。

相互投掷

彼得大帝曾乔装成普通人到荷兰学习造船的技巧,由于好奇的萨尔丹人常常与他开玩笑,有一天,萨尔丹的居民听到公差敲着铜盆,沿街吆喝:“本市市长获悉,有些顽童竟敢向外国要人扔掷石头和秽物,殊感遗憾。现特严令禁止,如再发生类似事件,定予严惩不贷。”这里说的被顽童用石头和烂苹果弹射的“要人”,即指彼得。沙皇有时挥拳相报,有时还向人群投掷空酒瓶。

慧眼识才

有人从国外给彼得捎回一把工艺精巧的手枪,可是扳机坏了。彼得想找个工匠修修,找到了图拉的铁匠尼基塔·德米多夫。两个月后彼得去取货,拿到完好的手枪时非常满意:“多好的手枪啊!我要是能活到我的俄罗斯能造出那么好的东西的那一天,该有多好啊!”德米多夫说:“恐怕我们比德国人更行吧。”彼得以为他在吹牛,德米多夫从口袋里掏出一把外国手枪,递给彼得证明自己。彼得道歉说:“对不起,我错怪你了。我才看出你是个小能人。”随后彼得委派他在图拉城办一个兵工厂,并下令拨给他五千卢布做经费。

屋顶观景

彼得一世在伦敦访问英国议会时,断然拒绝到会议厅里面去,却跑到大厦的屋顶上,隔着天窗观看议会开会的情景。被评为:“国王坐在王位上,皇帝(英国人称他为俄国皇帝)站在屋顶上。”

喜爱寓言

沙皇很喜欢伊索寓言,不仅再三下令印行伊索寓言,还用将其中的人物雕像,用其来装饰夏宫花园。

慧眼打假

参观路德生前住过的房间时,主人向沙皇介绍墙上的一块墨水印迹的掌故:据传说,有个魔鬼来到坐在书桌旁的路德面前,路德举起墨水瓶朝诱惑他的魔鬼砸去,砸到了墙上。彼得仔细察看墨水点和它溅出的印迹,然后提笔在墙上写了“墨迹新鲜,纯属假造”的字。

亲手建房

彼得大帝有一次路过一座新建的房屋,听到有人说他坏话,骂他只会吹牛,什么事情都是自己干的,可事实上他就不会盖房子。彼得稍微考虑了一下,就顺着脚手架爬上墙,操起一把抹子,整整干了一天抹灰泥的活儿,赢得了泥水匠们的一致称赞。两个世纪后,查理巴德的居民在这座房屋上钉了一块纪念碑,上面写道:“彼得大帝曾与泥瓦匠们在此一同干泥瓦匠的活。”

无情杀子

彼得原本很期待自己的大儿子继承皇位,跟他一样是一个骁勇善战的君主,但他的儿子却只想当个平凡人,后在奥国留学时,想要逃离俄国势力,结果被抓回,身边的人都被处死,最后儿子也被处死,监斩人正是彼得自己。

人际关系

长辈

  • 父亲: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1629年3月9日—1676年1月29日),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第二位沙皇(称阿列克谢一世,1645年7月23日—1676年1月29日在位)。罗曼诺夫王朝首位沙皇米哈伊尔·罗曼诺夫之子。
  • 母亲:娜塔莉亚·基里洛芙娜·纳雷什金娜,阿列克谢沙皇的第二任妻子。
  • 姐姐:索菲娅·阿列克谢耶芙娜·罗曼诺娃(1657年9月27日—1703年7月3日),伊凡五世和彼得一世的摄政者
  • 长兄:费多尔·阿列克谢耶维奇(1661年—1682年4月),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第三位沙皇(1676年1月29日—1682年4月在位)
  • 次兄:伊凡·阿列克谢耶维奇(1666年—1696年),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第五位沙皇,彼得的共治者(称伊凡五世,1682年4月—1696年在位)

妻子

  • 第一任妻子:叶夫多基娅·费奥多罗芙娜·洛普欣娜(1669年8月9日—1731年9月7日),1689年结婚,1698年离婚并被放逐到修道院,1727年被亲孙子彼得二世召回莫斯科。
  • 第二任妻子:玛尔塔·萨穆伊洛夫娜·斯卡夫隆斯卡雅(1684年4月15日—1727年5月17日),1707年秘密结婚,1712年2月19日正式结婚,彼得一世驾崩后登基为女皇叶卡捷琳娜一世。

子女

彼得一世与叶夫多基娅·费奥多罗芙娜·洛普欣娜育有3子:

  • 阿列克谢·彼得罗维奇(1690年2月18日—1718年6月26日),与不伦瑞克-沃尔芬比特尔的夏洛特·克里斯蒂娜结婚,其子后为彼得二世
  • 亚历山大·彼得罗维奇(1691年10月13日—1692年5月14日)
  • 帕维尔·彼得罗维奇(1693年生、卒)

彼得一世与叶卡捷琳娜一世育有5子6女:

  • 彼得·彼得罗维奇(1704年生)在父母正式结婚前出生和去世
  • 保罗·彼得罗维奇(1705年生)在父母正式结婚前出生和去世
  • 叶卡捷琳娜·彼得罗芙娜(1706年12月—1708年6月)在父母正式结婚前出生和去世
  • 安娜·彼得罗芙娜(1708年1月27日—1728年5月15日),嫁荷尔斯泰因-果托普公爵卡尔·弗里德里希,生彼得三世
  • 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1709年12月29日—1762年1月5日),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第十位沙皇,俄罗斯帝国第六位皇帝(称伊丽莎白一世,1741年12月6日—1762年1月5日在位),1742年嫁阿列克谢·拉祖莫夫斯基伯爵。
  • 玛丽亚·彼得罗芙娜(1713年3月20日—1715年5月27日)
  • 玛格丽塔·彼得罗芙娜(1714年9月19日—1715年6月7日)
  • 彼得·彼得罗维奇(1715年11月15日—1719年4月19日)
  • 帕维尔·彼得罗维奇(1717年1月13日—1717年1月14日)
  • 娜塔莉亚·彼得罗芙娜(1718年8月31日—1725年3月15日)
  • 彼得·彼得罗维奇(1723年10月7日生、卒)

人物争议

统治方面

彼得的统治也使农奴丧失拥有土地所有权的意志,他坚定的推行阶级分化的措施且坚信:“把农奴绑在这块(土地)单位上,就好比市民从事贸易或手工业一般,农民是必须束缚于这块土地之上。”彼得赋予地主相当广泛的新权利,包含农奴未经地主允许不得擅自离开农地,另外彼得向工人阶级征收相当多的税目,使如此沉重的经济负担反而转移到工人阶级之上。

改革方面

彼得也有少数的改革措施受到启蒙运动的影响,例如他建立了农奴阶级(serfs),也就是国家农民(state peasants),比起其他国家的农奴,他们可以向国家纳税以拥有较多的权利,并且在大城市设立国家批准的手工业商店,这个灵感来自当时的海权强国——荷兰,这些商店替军队提供工业制品,甚至在后世考据到当时的文献,彼得的顾问团曾建议他废除农奴,赋予农民有限自由(limited freedom)的权利,惟真正解放农奴的时候是在两个世纪后的俄国革命,然而从后人的眼光看来彼得把农奴和奴隶之间的差别拉开,效果是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毕竟农奴在没地主的同意下是没有自由的。

后世纪念

青铜骑士

青铜骑士,位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市十二月党人广场上,是彼得大帝骑马的塑像。建于1766至1782年,是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特聘法国名家法尔科内雕塑的。

岛屿

彼得一世岛是南极洲别林斯高晋海中的小岛,最高点海拔1200米。全岛被冰霄覆盖,没有居民。岛四周都是悬崖峭壁,船只无法靠岸登陆,只有动用直升机才能登上。1821年1月22日,俄国探险家别林斯高晋和助手率领南极探险队乘坐“东方号”和“和平号”进行南极探险时发现了该岛,将其命名为彼得一世岛。1929年,挪威探险家奥拉·奥尔斯塔德首次登上该岛。挪威对此有主权要求,但根据《南极条约》,此要求被冻结。

邮资封

1977年,苏联国家邮政局发行了“彼得大帝纪念碑”邮资封,主图是“彼得大帝塑像”。

巡洋舰

彼得大帝号巡洋舰,1986年4月25日基洛夫级巡洋舰在波罗的海造船厂开工,1989年4月29日下水。1992年5月27日,俄罗斯海军对基洛夫级巡洋舰进行了改名,4号舰以俄海军的缔造者“彼得大帝”号之名命名。1998年4月19日服役,是俄罗斯海军红旗北方舰队旗舰。

文学形象

在俄罗斯作家德米特里·梅列日科夫斯基(Дмитрий Сергеевич Мережковский, 1865—1941)创作于1905年的历史题材小说《反基督:彼得和阿列克塞》中,彼得一世一改19世纪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笔下器宇轩昂的“青铜骑士”形象,被梅列日科夫斯基描绘成了一位结合了坚定与脆弱、善良与残酷、冷静与疯狂等诸多对立特点的“双面君王”。

--
本文转自,如有侵权,请联系(service@soogu.ren)删除!

志范儿

随机人物

Copyright © Gurenmi.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