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景熙(南宋末期爱国诗人、文学家)

林景熙

林景熙(1242年—1310年),字德暘,一作德阳,号霁山。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南宋末期爱国诗人。

南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年),林景熙由上舍生释褐成进士,受泉州教官,历礼部架阁,转从政郎;宋亡后不仕,隐居于平阳县城白石巷。元世祖二十二年(1285年),元朝西藏僧人杨琏真迦挖掘绍兴宋帝陵墓时,林景熙激于爱国义愤,约同乡人前往收拾帝后骸骨,葬于兰亭附近,移植皇陵冬青树作为标志,并作《冬青花》和《梦中作四首》,以抒忠愤。他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漫游江浙,名重一时,学者称“霁山先生”。卒葬家乡青芝山。

林景熙作为雄踞宋元之际诗坛数十年的爱国诗人,是南宋遗民诗人的代表,与谢翱并称翘楚,同时是温州二千年历史中成就最高的诗人。其诗文风格幽婉,沉郁悲凉又不失雄放;论诗主张“诗文归一”,“根于性情”。其创作成就和艺术造诣,历来受到极高的评价。著有诗《白石樵唱》六卷、文《白石稿》十卷,后人编为《霁山集》,被文史学家称为“屈子《离骚》、杜陵诗史”。

本 名:林景熙
字 号:字德暘,一作德阳,号霁山
所处时代:宋末元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温州平阳
出生日期:1242(一作1241)年
逝世日期:1310年
主要作品:《白石樵唱》6卷、《白石稿》10卷
职 业:诗人、文学家
主要成就:诗文创作

生平经历

早年入仕

南宋理宗淳祐二年(1242年),林景熙出生于平阳(今属浙江)。而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及马积高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记林景熙的生年为1241年。

关于林景熙的字号,章祖程《题〈白石樵唱〉》云:“先生讳景熙,字德暘(旸),姓林氏。”吕洪《〈霁山先生文集〉序》云:“讳景熙,字德暘,号霁山”。民国《平阳县志·林景熙传》云:“林景熙,字德暘,号霁山。”《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景熙一作景曦,字德阳。”方逢辰《蛟峰集·〈林霁山诗集〉序》:德暘作德阳;徐沁《金华游录注》:也作德阳;乾隆《平阳县志》:旸亦作阳。

林景熙《霁山集·送松存弟序》:“林氏自闽徒居平阳之坳中,至予十二世……予以奥里第二雪。松存为伯仲行。”据吴承志考证,坳中即亲仁乡林坳(今属苍南)。祖辈几经迁徙。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林景熙随父定居平阳腾蛟泗源大林邸(今林泗源)。

林景熙自幼聪颖,好读书。二十岁时已有诗名。南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年),林景熙被举荐到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就读太学。

经历了“邅回三舍间”的刻苦攻读,林景熙于南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年),由上舍生释褐(相当于进士及第)。入仕后始任福建泉州教授(谢翱赠诗称“府教”),迁礼部架阁(掌储藏帐籍文案之官),转从政郎(文阶官从八品)。

弃官归里

南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三月,元军在伯颜率领下进入建康,临安政权已呈土崩瓦解之势。林景熙眼看国事已无可为,不久便弃官归里,隐居平阳县城白石巷。

南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林景熙应会稽王英孙的邀请,来到越中。在越中,林景熙接触了谢翱、唐珏、胡侨等富有强烈民族意识的志士。

南宋少帝祥兴二年(1279年)二月,厓山(今作崖山)战败,陆秀夫背着小皇帝投海的消息传来,林景熙与陈则翁等人秘密举行哭祭。

爱国义举

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总统江南释教的札木杨喇勒智(杨琏真迦)为了盗取来皇陵中的金玉宝玩,把在会稽的徽钦二帝以下的历代帝王后妃的陵墓全部发掘,把剩骨残骸抛弃在草莽中,惨状目不忍睹,但无人敢去收拾。这时林景照正在会稽,出于民族义愤,与郑朴翁等扮作采药人,冒着生命危险,上山拾取骨骸。景熙收得残骨两函,托言佛经,埋葬于兰亭山中,并移植宋常朝殿前冬青树作为标志,并写了《冬青花》诗:“移来此种非人间,曾识万年觞底月。蜀魂飞绕百鸟臣,夜半一声山竹裂。”又作《梦中诗》四首,以凄怆的声调记录了埋骨的经过,抒发了自己的悲愤,并希望将来能读到他的诗的人,知道民族正气依然存在,没有随着国家的沦亡而完全消失。

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十二月初九,文天祥就义八周年忌日,文天祥好友谢翱登富春山西台哭祭,写了《西台恸哭记》,又寄诗给林景熙。林景熙写了《酬谢皋父见寄》,一开头便说:“入山采芝薇,豺虎据我丘;入海寻蓬莱,鲸鲵掀我舟。山海两有碍,独立凝远愁。”意为:古人不得志,则隐居山林,或遁迹江海,如今国亡,何处去找一方净土呢?因悲叹:“行行古台上,仰天哭所思。余哀散林木,此意谁能知?”

元成宗大德初年,林景熙先后到过杭州、华亭、苏州、无锡、镇江、湖州以及严陵等地,写了许多寄托爱国之情的纪游诗,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相处,也以诗文相互勉励。他重过南宋故宫,江山易主,景物全非,发出“王气销南渡,僧坊聚北宗。烟深凝碧树,草没景阳钟”的感叹。过葛岭时,他对已被杀死的权奸贾似道,依旧责问“误国竟何言!”

林景熙归隐后,曾说不再与闻世事,但当他听到谢枋得不与元朝合作绝食而死,十分钦佩,以诗赞道:“何人续迁史,表为节义雄。”他听到家铉翁放归,呈诗说:“衣冠万里风尘老,名节千年日月悬。”把他比作苏武,表示无限景仰。同时,他以犀利的笔锋,借秦吉了和孙供奉,对那些寡廉鲜耻的叛将贰臣,予以痛斥。

教授生徒

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年),林景熙到五十八岁后,大部分时间住在平阳,教授生徒,过着清贫的生活,以颜回箪食瓢饮、乐在其中来自我解嘲。

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年),林景熙为判官王秉仁写了《平阳县治记》使人们知道平阳建县的历史。

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年),林景熙写了《公溥堂记》向州守孙筠进了药石之言,希望他能为老百姓做些好事。

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州判皮元修阴均陡门,林景熙欣然为其作记。

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平阳州志》修成,林景熙作序言。

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林景熙六十七岁,忽然游兴勃发,北上杭州。来往吴越日久,时感思念家乡,渐觉体力不支。他在杭州患疾,自觉不宜久留异地而挥泪诀别友人,回到平阳家乡。

饮恨辞世

林景熙在家卧病两年后,于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饮恨辞世,享年六十九岁。晚年,他把自己的诗文收集起来,编成诗集《白石樵唱》六卷,文集《白石稿》十卷。

元顺帝元统二年(1334年年),林景熙逝世后二十四年,同里章祖程的《白石樵唱》注释本问世。

主要成就

文学

林景熙将诗作为毕生事业,他有自己的文艺观。他的论诗主张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关合时世;二、根底性情;三、重视作家的品德修养;四、追求清腴婉壮的艺术风格,要求作品浑雄和谐,既有华藻,又见气骨。

林景熙在诗歌创作上大不同于其同乡前辈“四灵派”诗人。面对鼎革之际,山河破碎、民生艰危的局面,他并没有啸傲山林,寄情田园,而是时刻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

在民族斗争剧烈、阶级矛盾深化、人民灾难重重的南宋末年,林景熙作为一个深感亡国之痛的爱国志士和文学家,其作品凄怆幽恻,充满故国情思,表现出深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在诗中热情歌颂文天祥、陆秀夫、家铉翁、谢枋得等人大义凛然的民族气概。如《杂咏十首酬汪镇卿》之九,写文天祥临刑不屈;《闻家则堂大参归自北寄呈》表彰家铉翁出使不辱;《杂咏十首》之十,赞叹谢枋得被拘北行至燕绝食而死。另一方面,对那些在民族危难关头卖国求荣、投敌变节的民族败类进行无情鞭挞,投以辛辣的讽刺。如《孙供奉》《秦吉了》,指斥他们禽兽不如,笔端饱含义愤,见出爱憎分明的态度。

爱国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处处充满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深深眷恋,对民族兴衰存亡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对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林景熙诗文风格幽婉,沉郁悲凉。他的诗歌大多以自然达意的联想,托物比兴的手法,精粹简练的语言,委婉曲折的表达方式,来揭示自己心灵深处亡国隐痛的情思和起到了对侵略者狰狞面目进行淋漓尽致的暴露,对在抗击外来侵略势力、捍卫国家独立、维护民族尊严而捐躯的死难者表达无限敬仰的效果。如他的五言律诗《枯树》用托物比兴的手法,精粹简练的语言,意深笔婉地揭露了在元朝统治阶级的屠刀与铁蹄之下,故国山河处处一片焦土,人民流离颠沛、无家可归、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难以聊生的悲惨局面。又如七言绝句《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阅之有感》,触景生情,借景写怀,沉郁苍凉,其哀国怀旧之情,感人至深。

同时林景熙在作品中还流露了强烈的复国愿望。《枯树》诗中,“有枝撑夜月,无叶起秋风”暗示为复国而努力的志士尚在,只是力量还不足;“倘留心不死,嘘拂待春工”,巧妙地将“树心”比“人心”,只要人心不变,到适当的时候一定会达到复国目的。这是一首号召人民团结起来等待时机,赶走侵略者,实现复国目的、充满爱国激情的诗歌。

构思精妙,笔意含蓄,语言委婉,寓意深远,是林景熙文学作品的主要艺术特色。他巧妙地运用这些手法,表达了内心思想感情和准确地剖析了社会现实状况。他描写沧波浩渺的大海上出现海市蜃楼奇景的《蜃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力作。

林景熙最为擅长并且最能体现其诗歌艺术风格的是七言律诗。《霁山集》现存诗三百余首,其中七律八十五首,数量最多。他的七律完全是宋派宋调。他远绍杜甫,近俪放翁,又效法黄庭坚、陈师道奇警遒劲的格律,豪健跌宕,郁勃沉挚, 表现出了清而腴、婉而壮,又蕴藉、又酣畅的特点,在宋季戛戛独造,凌驾诸家之上。他在《重游曲镜次韵》诗中说自己是“独提诗律继黄陈”,表明了艺术上的追崇;但他却没有沾染江西诗派后期作家枯涩生僻的弊病,说明他善能推陈出新。

虽然如此,林景熙作诗并没有像某些诗人一样专事一体,而是不拘一格,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白石樵唱》中各体均有佳作问世。体裁的多样化,不仅显示了他开阔的创作视阈,而且有利于他在广袤的文学天地里成就新的建树。

传道

林景熙于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辞官引归,后“往来吴、越间,殆二十余年”,并以“湖海客”自称。放弃仕途的林景熙踯躅于故国山水之间,朝夕与猿鹤为伍(《寄四明陈懋阳》:不如息我躯,猿鹤与朝夕),与鸥鹭为伴(《题水云深处》:所以盟白鸥,万荷最深处),像已所仰慕的谢灵运那样,过起了“坐啸山水城”(《登谢客岩》)、“乃乐烟水宽”(《简卫山斋》)的生活。

林景熙在宋亡之后,虽然不曾剃度为僧或者乘鹤仙游,但是却积极地与僧侣、道士为友,展开了广泛的沟通和交流,并经常形诸吟咏,与当地的其他遗民诗人组成了一个带有明显地域特征的遗民群体,并开展了一系列的群体活动。林景熙成了联系平阳、会稽两个遗民集团的枢纽人物,正是他的穿针引线,使得两个遗民集团之间互通声气、互相感召、互相激发,在思想上沟通联合成了一个志同道合的反元阵营,他们进行的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交往活动,更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灵交感。

最能体现林景熙爱国精神的事件是“冬青之役”。该事件发生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总统江南释教的杨琏真迦率众挖掘会稽宋故六陵,将骸骨抛弃于草莽之中。林景熙闻讯义愤填膺,约唐珏、郑朴翁等冒死潜入皇陵,用装入竹篓中的枯骨换出六帝后之骸骨,装成六函,裹以黄绫,托言佛经,葬于兰亭附近。又去临安故宫常朝殿前挖掘冬青树六株,分植六帝墓前以作标识,并作《冬青花》和《梦中作》四首,暗以记其事。这次奋身义举,历史上称为“冬青之役”。

个人作品

林景熙著作有《霁山集》,包括诗集《白石樵唱》,文集《白石稿》。始为元代章祖程编刻成集,明吕洪再度刻辑。后流传散失,简断编残,坊本罕见,经收集尚存六卷,编入《四库全书》,诗文共五百余篇。其故乡林泗源尚保存有《霁山集》二本六集,为永嘉诗人祠堂辑本,线装木刻版。1960年中华书局曾出版过《霁山集》。

诗歌

五言古诗

  • 南山有孤树
  • 商妇吟
  • 故衣
  • 秦吉了
  • 孙供奉
  • 晓意
  • 故相贾氏居
  • 游仙坛
  • 妾薄命六首
  • 登谢客岩
  • 秋日榴花
  • 连云楼
  • 访二陆故居
  • 寄周计院
  • 别所亲
  • 过风门岭
  • 简卫山斋
  • 酬谢皋父见寄
  • 送喻舜举归寿乃翁七十
  • 九日会连云楼分韵得落字
  • 陈子植草庐成求予赋
  • 用拙为金罍徐氏赋
  • 杂咏十首酬汪镇卿
  • 送胡汲古归严陵觐亲
  • 方玄英故居
  • 原易
  • 蔡琰归汉图
  • 游九锁山
  • 锦屏山
  • 纳凉过林氏居
  • 半云庵
  • 端午次韵怀古
  • 石翁妪
  • 寄四明陈楙阳
  • 赠东谷上人
  • 题水云深处
  • 宴德初书楼
  • 哭薛榆溆同舍
  • 赠兰坡星翁
  • 李两山侍郎仲氏儒而医解后会稽索诗识别

七言古诗

  • 谒严子陵祠
  • 昌源怀古
  • 春感
  • 赠玉泉真士
  • 石门洞
  • 白拒霜
  • 送葛居士住栖碧庵
  • 赋双松堂呈薛监簿
  • 双桧堂为鲁圣可行可赋
  • 赋冬岭孤松得秀字
  • 赠泰霞真士祈雨之验
  • 送横舟真士游茅山
  • 饯盛景则教授
  • 赋梅一花得使字
  • 谒陆宣公祠
  • 荷珠
  • 柳下渔次韵
  • 读文山集
  • 冬青花
  • 书陆放翁诗卷后
  • 宝积寺僧舍古梅一树皆荣而顶独枯即席为赋

五言律诗

  • 溪亭
  • 昆岩
  • 郑宗仁会宿山中
  • 桐角
  • 飞云渡
  • 道中
  • 新春
  • 神山寺访僧
  • 萱草
  • 避寇海滨
  • 郑氏西庄
  • 客怀
  • 溪行
  • 仙坛寺西林
  • 问桂
  • 寄郑宗仁
  • 哭郭同舍
  • 赵奥别业
  • 草花
  • 夜意
  • 赠吴秀才林东归
  • 中和节
  • 天台隐者
  • 新昌道上
  • 寄怀
  • 惠山泉
  • 钓台
  • 过徐礼郎状元坊
  • 古松
  • 访朱月峰不值
  • 重过虎林
  • 故宫
  • 辟雍
  • 礼闱
  • 西湖
  • 拜岳王墓
  • 孤山
  • 葛岭
  • 飞来峰
  • 寄别诸公
  • 过淀山湖
  • 舟次吴门
  • 京口月夕书怀
  • 许郢州故宅
  • 怀叶邓二友
  • 初夏
  • 鹿城晚眺
  • 宿七里滩
  • 访武伯山居
  • 荷钱
  • 久雨
  • 过北雁荡山下
  • 禹穴
  • 禹庙
  • 雨土
  • 枯树
  • 潘山长入括
  • 过石壁丹泉二亭
  • 客意
  • 渔笛
  • 老松旧隐为曹许山赋
  • 疏懒为四明何君赋
  • 越中送徐君寅归闽
  • 练川道中次胡汲古韵
  • 薛德之之江东简熊西玉诸公
  • 留寄沈介石高士
  • 有感
  • 雪后
  • 山中早行
  • 寄芗林故人
  • 答陈景贤
  • 答山中侃上人
  • 山阴秋怀
  • 初夏病起
  • 蜀头陀客吴岁久持行精勤有道者也
  • 过陶岭有钱王井又三里有钱王石庵

七言律诗

  • 云门即事
  • 独夜
  • 舜庙
  • 寄葛秋岩
  • 寄林编修
  • 答周以农
  • 归白石故庐
  • 春暮
  • 酬潘景玉
  • 括城
  • 纪梦
  • 葛坛即事
  • 答陈植父
  • 赠天目吴君实
  • 催梅
  • 寄呈方蛟峰尚书
  • 项羽
  • 新晴偶出
  • 翁氏仁寿堂次韵
  • 答柴主簿二首
  • 答郑即翁
  • 元日即事
  • 灯市感旧
  • 寄陈用宾
  • 刘邦瑞迁居采芹坊二首
  • 次王修竹监簿送羽士过龙瑞宫
  • 闻家则堂大参归自北寄呈
  • 陪王监簿宴广寒游次韵
  • 东山渡次胡汲古韵
  • 用韵寄陈振先同舍
  • 答唐玉潜
  • 瑞安院
  • 杨妃菊
  • 渔舍观梅
  • 题长春子自画
  • 挽浙西提举李公
  • 挽徐若翁
  • 云间怀古
  • 虎丘寺
  • 剑池
  • 垂虹桥
  • 多景楼故址
  • 鹤林寺
  • 金山寺
  • 焦山寺
  • 舟中书事
  • 过吴门感前游
  • 江心寺
  • 长至日
  • 元日得家书喜
  • 次翁秀峰
  • 读秦纪
  • 寄七山人
  • 次韵山中见寄
  • 送友人孔济之之金华
  • 浙中饥甚六月一雨颇慰
  • 王监簿南墅新楼落成
  • 立春郊行次唐玉潜
  • 王监簿陶山祷雨志喜
  • 王德玉席上赋牡丹
  • 纳凉
  • 入九锁山门
  • 栖真洞
  • 五日次韵
  • 酬合沙徐君寅
  • 重游镜曲次韵
  • 题海上人栖云楼
  • 立秋日作
  • 中秋山中对月
  • 荷花
  • 秋日言怀次韵
  • 和监簿山中次韵
  • 别王监簿
  • 次韵谢诸公见寿
  • 访僧邻庵次韵
  • 答金华王玉成
  • 和王德游夜感
  • 述怀次柴主簿
  • 次曹近山见寄
  • 送叶伯几之奉化
  • 王修竹监簿名楼曰与造物游命予赋
  • 喜监簿得陶山舜田

五言绝句

  • 侍应平坡侍郎郊行口占二首

六言绝句

  • 六言(二首)

七言绝句

  • 题陆大参秀夫广陵牡丹诗卷后
  • 归自越避寇海滨寒食不得祭扫
  • 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阅之有感
  • 宋武帝居今为寿丘寺
  • 送果上人游五台二首
  • 陶山十咏和邓牧心
  • 秦望山
  • 闻蝉二首
  • 哭德和伯氏六首
  • 吴中会故人
  • 僧门
  • 项羽
  • 刘伶
  • 黄耳冢
  • 苏小小墓
  • 馆娃宫
  • 真娘墓
  • 羞墓
  • 送春
  • 中泠泉二首
  • 丹阳泉
  • 刘龙洲墓
  • 舟次吴兴二首
  • 松间
  • 凤洞
  • 龙洞
  • 天柱峰
  • 神仙隐迹
  • 赠会稽尹医师
  • 秋夜
  • 梦回
  • 梦中作四首
  • 别方槐庭山人二首
  • 与邵德芳同舍三首

散文

  • 蜃说
  • 公溥堂记
  • 鞍山斋记
  • 孤竹斋记
  • 平阳州志序
  • 磷说
  • 龙源普度纪胜诗序
  • 永嘉县重建法空院记
  • 重修阴均斗门记
  • 永嘉忠烈庙记
  • 平阳县治记王氏园林记
  • 顾近仁诗集序
  • 故太府少卿钱公墓志铭
  • 宋贡士晋斋先生陈公墓志铭
  • 故待制吏部侍郎应公墓志铭
  • 故国学内舍蘧君墓志铭
  • 故国子正郑公墓志铭
  • 宋景元诗集序

历史评价

古代

  • 宋朝方逢辰:宛然六义之遗音,非湖海啸吟风月而已,于诗家门户,当放一头。(《宋诗钞·白石樵唱钞》)
  • 元朝章祖程:陶渊明以义熙为心,杜子美以天宝兴感为得诗人忠爱遗意,霁山先生之诗,盖祖陶(渊明)而宗杜(甫)者也,熟味之可见矣!(《注〈白石樵唱〉》)
  • 明朝胡应麟:林德暘七言劲逸雄迈,《读文山集》可谓元初绝唱。……其恋恋宗国之意,盖未尝顷刻舍也。……德暘文辞精警,忠义气概,落落简篇。(《诗薮》)
  • 清朝贺裳:尝叹诗法坏而宋衰,宋垂亡诗道反振,真咄咄怪事!读林景熙诗,真令人心眼一开。(《载酒园诗话》)
  • 清朝乾隆帝御批:霁山先生采药拾骸,风高千古,堪称东瓯第一人,而其诗文风骨清秀,实乃宋末之稀也。(《四库全书》)

现代

  • 马积高《中国古代文学史》:浩然正气不减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文山。
  • 陈增杰《林景熙集校注》:林景熙的诗歌在宋季戛戛独造,凌架诸家之上。

亲属成员

父母

林景熙父母史籍没有明确记载。而福建福鼎和浙南部分族谱将林景熙接做林千之之子,恐有误。据《霁山集》中有《寄林编修》一诗,林景熙称林千之为林编修,以及林千之的《送马静山寄林晓山兄弟》一诗,林千之称林景熙的哥哥林景怡为兄弟,可以推断林千之应该不是林景熙的父亲,而是朋友和族亲。按民国县志,林千之,字能一,号云根,右庠赐第,改文科,南宋开庆己未(1259年)进士,《东瓯诗集》称凤林乡盖竹人。此外,林千之见于宋濂的《平阳林氏祠学记》,被盖竹林氏祠堂供奉,故林千之应为平阳盖竹一派人物,非林坳支派。故林千之与林景熙的父子关系证据不足。

兄弟

林景熙兄弟三人(一说四人),景熙居第二。长兄林景怡,字德和,号晓山,从事教育工作,为当地乡校主持人,人品高洁,有诗作传世。幼弟字德渊,亡其名。另有林景英,字德芳,号隐山,平阳白石人,一说系其三弟。

后世纪念

林景熙墓

林景熙墓位于林景熙故乡平阳县带溪乡林泗源村庄后面的青芝山(俗名卧牛山)朝南山坡上。墓为砖室结构。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平阳县令徐恕率林泗源裔孙重修陵园,并亲题墓碑曰:“南宋忠义林霁山先生之墓。”1983年,霁山先生墓被平阳县人民政府列为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87年由政府和当地群众筹集资金在墓前修筑“仰霁亭”。

牌坊碑额

明神宗万历十五年(1587年),平阳县令万民华在平阳县城中街为林景熙建造牌坊,颜曰“南渡孤忠”;清朝平阳知县何子祥又在平阳县城南门吊桥头建造牌坊,颜曰“文谢齐芳”“程朱绍美”。

霁山碑林

霁山碑林位于平阳县腾蛟镇卧牛山南麓林景熙墓前,是为纪念南宋爱国诗人林景熙而建的,主要建筑有仰霁亭、碑廊等。其中仰霁亭建于1987年,碑廊建于1991年,2011年9月至2012年3月,又修缮了仰霁亭、西侧碑廊,新建了入口牌坊、东侧碑廊、道路、照明、植物景观等。仰霁亭八桩三间,仿宋亭阁式石木建筑。亭匾“仰霁亭”三字为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赵朴初所题。亭中诗碑正面刻有林景熙代表作《冬青花》,张鹏翼书;背面刻有《仰霁亭碑记》,书画家苏渊雷撰书;石柱上刻有名家书写的楹联多副。刘海粟、沙孟海、方去疾,陆俨少等一大批书画大家也在这里留下了珍贵的墨宝。2000年4月被命名为温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本文转自百度百科,如有侵权,请联系(service@soogu.ren)删除!

志范儿

随机人物

Copyright © Gurenmi.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