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普(北宋初年政治家)

赵普

赵普(922年—992年8月18日),字则平。幽州蓟县人,后徙居河南洛阳。五代至北宋初年政治家,北宋开国功臣。

赵普早年曾被后周永兴节度使刘词辟为从事,后成为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的幕僚。显德七年(960年),策划发动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宋朝。乾德二年(964年),升为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独相十年。在此期间,赵普协助赵匡胤进行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重大措施。开宝六年(973年)罢相,出镇河阳三城。宋太宗即位后又分别于太平兴国六年(981年)、端拱元年(988年)两度拜相,其间主导策划秦王赵廷美谋反案,打压赵廷美与兵部尚书卢多逊。晚年因病多次请求致仕,累授西京留守、河南尹兼太师、中书令,封魏国公。淳化三年(992年),赵普于洛阳病逝,享年七十一岁。太宗亲撰八分字神道碑赐之。累赠尚书令、韩王,谥号“忠献”,并配飨宋太祖庙庭。宋理宗时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赵普虽读书少,但喜观《论语》。其“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对后世很有影响,成为以儒学治国的名言。他为人刚毅果断,在宋初制订统一战争方案和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 名:赵普
别 名:赵则平、赵书记、赵中令、赵忠献、赵韩王等
字 号:字则平
所处时代:北宋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日期:922年
逝世日期:992年8月18日
职 业:政治家
籍 贯:幽州蓟县→河南洛阳
官 职:太子少保、太师、尚书令(赠)等
爵 位:魏国公→真定王(赠)→韩王(赠)
谥 号:忠献
主要成就:策划发动陈桥驿兵变,协助赵匡胤建立北宋;参与制定“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策略;主持完善宋初制度。

人物生平

霸府幕僚

赵普祖籍幽州蓟县。他的曾祖父在唐末任三河县令;祖父赵全宝,在唐末任澶州司马;父亲赵迥,五代时任相州(今河南安阳)司马。后唐时期,卢龙节度使赵德钧连年征战,赵迥不堪战乱,举族迁居常州(今河北正定),后又迁至洛阳。赵普是赵迥的长子,为人淳厚,沉默寡言。镇阳豪门大户魏氏(名不详)很欣赏他,将女儿许配给了赵普。

后周显德元年(954年)七月,赵普被永兴军节度使刘词辟为从事,与楚昭辅、王仁赡为同僚。次年(955年),刘词逝世,临终前上遗表向朝廷推荐赵普。

显德三年(956年),后周世宗柴荣用兵淮南,禁军将领赵匡胤攻下滁州,宰相范质奏请任命赵普为军事判官。赵匡胤之父、右厢都指挥赵弘殷在滁州养病,赵普朝夕侍奉药饵,赵弘殷以同宗的情份来对待他。赵匡胤曾与赵普交谈过,觉得他很不寻常。当时捕获盗贼一百多人,律当斩首,赵普怀疑其中有无辜的人,请赵匡胤讯问他们,后来得以存活的很多。淮南平定后,赵普被补授为渭州军事判官。同年,赵匡胤移领定国军节度使,征召赵普为推官。

显德六年(959年)六月,柴荣去世,其子、后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是年七月,赵匡胤改领归德军节度使,赵普升为节度掌书记。

陈桥兵变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元旦,传契丹勾结北汉入侵。宰相范质仓促之间派赵匡胤率军北征,兵行开封东北四十里之要道陈桥驿时,赵普与赵匡胤之弟赵光义等为赵匡胤谋策,托故不行,将赵匡胤灌醉,然后以杏黄龙袍加身,发动陈桥兵变。在稳定军心之后,他派遣衙队军使郭延赟连夜返回京城,通知赵匡胤的亲信——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都虞侯王审琦,让他们做好接应工作。在赵普的精心筹划下,陈桥兵变得以顺利成功。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胁迫后周恭帝禅位,建立宋朝,是为宋太祖

太祖即位,论功行赏,赵普因辅佐有功,被任命为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

从征二李

太祖代周以后,后周时的义成军节度使李筠不甘居于太祖之下,拒绝新朝授予的职位,于建隆元年(960年)四月勾结北汉皇帝刘钧起兵反宋。赵普看到形势可虑,力劝太祖亲征。太祖听从他的建议,御驾亲征,并命赵普和知开封府吕馀庆留守京师,赵普请求随军出征。在进军途中,赵普提出“倍道兼行,掩其仓卒”之策。太祖深纳其言,举兵速进,一举荡平了这次叛乱。

不久,原后周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又据扬州(今江苏扬州)起兵作乱。太祖召群臣问攻取之策,赵普分析了淮南“士卒离心……计谋不用。外绝救援,内乏资粮”的情况,仍建议太祖“速取之”。太祖又采纳了赵普的意见,下诏亲征,很快就平息了这次反抗。

同年八月甲申日,赵普迁升为兵部侍郎、枢密副使,并获赐在开封的宅第一座。

谋以定国

杯酒释兵权

建隆元年(960年)末的一天,太祖召见赵普问道:“为什么从唐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换了八姓十二君,争战无休无止?我要从此息灭天下之兵,建国家长久之计,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赵普精通治道,对这些问题也早有所考虑,听了太祖的发问,他便说:“这个问题的症结,就在于藩镇权力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治理的办法也没有奇巧可施,只要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就安定了。”赵普的话还没说完,太祖就连声说:“你不用再说了,我全明白了。”于是一个重建中央集权专制制度的计划就这样酝酿出来,并逐步付诸实施了。在北宋中央集权方面,最重要的是兵权,也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建隆二年(961年),太祖鉴于当时已控制局势,就着手陆续采取了一些措施,解除了禁军将领慕容延钊、韩令坤等人的兵权。后来出现了“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起初太祖以石守信等人都是自己的故友,并不介意,赵普就向他数次进言说:“臣也不担心他们会背叛陛下,但是如果他们的部下贪图富贵,万一有作孽之人拥戴他们,他们能够自主吗?”这些话实际上是提醒太祖要避免类似陈桥兵变的事件重演。所以太祖采纳其言,解除了众武将的兵权。赵普在其中的献策之功自然是不能抹杀的。

分化职权

“杯酒释兵权”只是解决中唐以来藩镇擅权的隐患和新执掌禁军的弄权问题的第一步。此时的关键是把赵普的十二字方针策略精神渗透到朝廷与地方的职官建置中去,改变权力结构中的独立性,使之必须依附君权而运转。在赵普的参赞下,这套相互制约的职权体制终于制订出来了。这就是中央以参知政事(副相)、枢密使(副使)与三司使以分宰相之权,收相互牵掣之效。枢密使直属皇帝掌指挥权,而禁军的侍卫马、步军都指挥和殿前都指挥负责训练与护卫。

乾德元年(963年)后,太祖用赵普之谋,罢去地方节度使和渐削数十异姓王之权,安排他职,另以文臣取代武职。开宝二年(969年),又收回了藩镇将领武行德、王彦超等人的兵权。于是武臣藩镇失去弄权的基础。另一方面,收厢兵之骁勇和荒年募精壮之丁为禁军,使天下精兵皆归枢密院指挥。地方虽无精兵,但地方厢兵合则仍可制约禁军。这就形成了“强干弱枝”而内外上下相互制约的制度。

在地方,则以文人任知州及副职通判为行政官员,重要文献需会签有效。通判为皇帝督察知州之耳目。宋初州设团练使副,原为闲职。熙宁变法中,有的成为负责义勇之主管。

制其钱粮,是指限制节度使的财政粮饷权限的一种办法。规定地方钱粮大部输送中央,在地方设转运使副主其事。至此,节度使问题业已解决。

十载独相

升拜宰相

建隆三年(962年)十月辛丑日,赵普晋升为枢密使、检校太保兼御史大夫。

乾德二年(964年)正月,宋太祖部署中枢与地方既定,时机成熟,尽罢范质、王溥、魏仁浦三相,于同月庚寅日任命已在枢府四年的赵普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正式拜他为宰相。中书省没有宰相签署敕令,赵普以此为由上奏太祖,太祖说:“卿只管呈进敕令,朕为卿签署可以吗?”赵普说:“这是有关部门官吏的职责而已,不是帝王做的事。”太祖命令翰林学士窦仪讲求旧制,窦仪说:“现在皇弟(赵光义)任开封尹、同平章事,正是宰相的职任。”太祖下令签署权赐给赵普。赵普任相后,太祖把他看作左右手,大小事务,都向他咨询而后决断。

当时,赵普还负责监修国史。太祖命令薛居正、吕余庆为参知政事以辅助赵普,不能宣布皇帝的诏谕,位次列在宰相之后,不掌印,不参预上奏议事,朝会时不领班,只是奉令制作敕令而已。原先,宰相副署敕令,都用内制,赵普任宰相后只有敕,与旧制不同。

雪夜决策

宋太祖常便装出行经过功臣之家,赵普每次退朝,不敢随便穿戴。据宋人笔记记载,一天日暮时分,突降大雪,赵普以为太祖不会出来。过了一段时间,听见叩门声,赵普急忙出门,只见太祖站在风雪中,赵普惶恐迎拜。太祖说:“已经约好晋王了。”一会儿后赵光义来到,赵普铺设厚垫子在地上请他们坐在堂中,在炽红的炉火上烧肉吃。赵普的妻子敬酒,太祖称她为嫂。之后便与赵普商议攻伐太原(代指北汉)之事。赵普说:“太原地当西、北二面,太原如果攻下,则我国须单独抵挡这两面,不如等削平诸国以后,则太原这一处弹丸黑子之地,哪里能够逃得掉呢?”太祖笑着说:“我的意思正是这样,特地来试试你罢了。”

这番谈话表明在确定所谓“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方针上,赵普襄赞有功。关于先南后北决策的核心,主要是统一北汉,夺取燕云十六州是以后的事情。就这样,太祖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得以制定。

乾德五年(967年)春,太祖加封赵普为右仆射、昭文馆大学士。突然他的母亲去世,赵普需要离职服丧,太祖仍令他继续到职办公。赵普随后劝太祖派遣使者到各个要道,征召壮丁户籍姓名送到京师,以作为守卫的预备。在每个州府设置通判,令其负责钱粮事宜。自此兵精粮足,府库充实。

谋私宠衰

开宝二年(969年)冬,赵普生病,宋太祖乘车亲自到中书省看望。次年(970年)春,再次到赵普的府邸安抚慰问,赏赐钱财,增加其俸禄。

开宝六年(973年),宋太祖又一次造访赵普府第。此时吴越王钱俶派人送信和礼物,单子上说是“海物十瓶”,放在堂屋的左廊下。正好太祖的车驾到了,赵普匆忙出去迎接,来不及遮挡礼物。太祖看见,问是什么东西,赵普回答是海物。太祖说:“钱俶送来的海物,一定很好。”就命人打开,结果发现瓶里装的全是金瓜子(小颗粒的瓜子黄金)。赵普很紧张,叩首道歉说:“臣还没有打开书信,实在不知道里面是什么。”太祖笑着说:“尽管收下,不要过虑。他认为国家大事都是你们这些书生拟定的呢。”

赵普为相时颇为专横,受到其他朝臣的忌惮。当时官府禁止私人贩卖陕西、甘肃的大木料,赵普曾派小吏到市场去买木材,连成巨大的木筏运到京城盖房子。这个小吏就趁机偷窃木材,打着赵普的旗号在京城卖。权三司使赵玭廉知道了又禀告给宋太祖,太祖非常生气,督促下令追查此事,想要下旨驱逐赵普,幸好王溥上奏求情,才免遭处罚。

依照以往的旧制,宰相、枢密使每次在长春殿等候召问,一起在庐中等候;宋太祖听说赵普的儿子赵承宗娶枢密使李崇矩的女儿为妻,于是命令他们分开等候。赵普又用空闲地私自换取皇家菜地来扩建自己的住宅,又经营客店谋利。而时任翰林学士的卢多逊趁着太祖召见时多次攻击赵普的短处。正好御史中丞雷德骧的长子雷有邻敲响登闻鼓,告发堂后官胡赞、李可度受贿枉法以及刘伟伪造代理官职文书而得官,王洞曾经收受李可度的贿赂,赵孚除授西川官却称病不到任,都受到赵普的庇护。太祖大怒,下令御史府审查讯问,他们都受到处罚。自此之后,太祖对赵普的恩宠渐渐疏淡了,开始下诏参知政事与赵普交替掌印、领班、奏事,来分夺他的权力。

同年八月,太祖罢去赵普的相位,将其调出京师,任河阳三城节度使,加检校太傅、同平章事。

大狱之兴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宋太祖驾崩,赵光义继位,是为宋太宗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三月,赵普自河阳入朝,迁太子少保,留京城奉朝请。赵普常被卢多逊诋毁,在朝廷任官几年,郁郁不得志。适逢太宗的亲信柴禹锡、赵镕等告发秦王赵廷美骄奢恣肆,将图谋不轨。太宗召大臣询问,赵普表示希望在机要部门来观察事变,退朝后又上书太宗,自陈参预知道太祖、昭宪太后临终顾托之事,言辞非常恳切。太宗感动醒悟,召赵普加以慰谕。

太平兴国六年(979年)九月,赵普被授为守司徒兼侍中、昭文馆大学士,封梁国公,实现第二次拜相。按例,秦王赵廷美位次在宰相之上,但到此时,他因赵普是勋旧大臣,又任宰相,故上表请求位次在赵普之下,太宗同意。在太平兴国七年(982年),赵廷美案发生。赵廷美被诬陷与宰相卢多逊互相勾结,图谋不轨,太宗才命“廷美勒归私第”。赵普认为“廷美谪居西洛非便”,怕他东山再起,又唆使知开封府李符上言∶“廷美不悔过怨望,乞徙远郡以防他变”,于是,太宗降封赵廷美为涪陵县公,“房州安置”;卢多逊也被贬往南方。故而史称“廷美废,多逊南迁,普之力也”。

三度拜相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十月,赵普被外调为武胜军节度使,加检校太尉兼侍中,镇邓州。宋太宗作诗给他饯别,赵普捧诗哭说:“陛下赐臣诗,应当刻石,与臣朽骨一并葬在地下。”太宗为之动容。第二天,太宗对宰相宋琪说:“赵普对国家有功,朕先前与他同游,现在牙齿头发都衰落了,不能用枢务政事烦扰他,选择善地来安置他,因此作诗篇来表达我的本意。赵普感激得哭泣流涕,朕也为之泪下。”宋琪回答说:“昨天赵普到中书省,手拿御诗哭泣,对我说:‘此生余年,无法报答皇上,希望来世能为陛下效犬马之力。’臣昨天听到赵普的话,今天又听到皇上的宣谕,君臣之间善始善终的情份,可以说是两全啊!”

雍熙三年(986年)春,宋太宗为报高梁河之战兵败的耻辱而再度兴师伐辽,但战事迁延,久未班师。

赵普上手疏谏阻说:“臣看今年春天出师征讨,将要收复关外,多次听见克敌的捷报,深感痛快。但是时间消逝,转眼又到炎夏季节,军事一天天繁忙,战争没有停息,军队疲劳而耗费钱财,实在无益。臣认为陛下自从平定太原以来,闽、浙归顺,统一中国,大振英名,十年之间,就传遍天下,远方的人不归服,自古圣王置之度外,不足介意。我个人考虑奸邪谄媚的人,蒙蔽君王的聪明睿智,以致发动师出无名的战争,陷入深不可测的境地。臣遍读典籍,很知道些以往的事,臣认为汉武帝主父偃、徐乐、严安的上书及唐朝宰相姚崇上书唐明皇十件事,都是忠言至论,可以实行。希望陛下万忙之中,有幸读一读,过失并不深远,即使后悔也来得及追回。臣以为大发骁勇善战的雄兵,动辄使用百万军队,得到的少,而失去的多。又听说战争是件危险的事,难以保证一定获胜;战争是凶器,最戒忌的是不测。关系很大,不能不三思。我又听说上古圣人,心不固执,理贵变通。前人的书上有‘兵久生变’的话,实在值得考虑,如果改变迟缓计划,会失去机遇。十天半月过去,时间就到了秋季,北边转入秋凉,弓弩强劲,战马肥壮,我军久困,考虑到这个时候,可能会导致错误的指挥谋划。臣刚刚蒙皇上宠爱驻守地方,哪里敢妄言阻止军队。因为臣年岁已老,剩余的时间不多,报答国家和皇帝的恩情,正是这个时候。希望迅速颁发诏令回师,不能轻视敌人。臣还有万全之策,愿献给陛下。希望陛下精心调制膳食,保养身体,提携那些贫民,使他们转为富庶。将来会看到边烽无事,大门不关,天下都归于仁德,不同风俗的地区,相继向慕归化,归顺朝廷,契丹又能单独怎么样呢?陛下不为这样考虑,而相信奸邪谄媚之徒,以为契丹皇帝年少而国事繁多,所以诉诸武力,恰好迎合陛下的意思。陛下以祸为乐,求功心切,以为万全之策,臣认为万万不可。希望陛下审察虚实,追究妄谬,惩治奸臣误国之罪,停止伐燕军队的行动。不仅可以从困难中振兴国家,而且可因纳谏而成为圣人。古人曾经说过尸谏的事,老臣没有死掉,哪能为了安身保位而当面阿谀不进谏呢?”

太宗赐给他手书的诏令说:“朕原来部署军队选择将领,只令曹彬、米信等人驻守雄、霸二地,贮积粮食带着兵器来声张军威。等一两个月山后平定后,潘美、田重进等人合兵进讨,直到幽州,然后控制险要之地,恢复原来的疆土,这是朕的志向。无奈将领们不遵照原来的谋划算计,各持己见,率领十万军队出塞远征,迅速攻取契丹的郡县,又返师来领辎重,往复弊劳,被辽人袭击,这个责任在于主将。况且朕继承百王的事业,刚刚使天下稍稍太平,考虑人民苦于边患,将以救民于水火,并非想黩武穷兵,卿应当是知道的。疆场上的事,已经作好部署,卿不必为此忧虑。卿是国家的元勋大臣,忠言苦口,三次上奏,忠心实在可嘉。”

赵普上表谢说:“昨天因为军队久驻塞外,没有能够恢复故土,慢慢又到了炎夏季节,事势危险急迫,就上书陈述妄见,等待皇上宣谕。陛下特别体察忠诚,亲笔书写翰章,秘密宣谕皇帝圣谋。臣个人认为兴师伐罪,诚信为上策,将帅如果能遵守已有的谋算,一定可以平定。正因为将帅们没有按照皇上的意志行事,导致事败。现在既然边疆已有防备,哪里还需要忧虑?况且陛下登极十年,使基业兴隆,没有一件事失当,只见国家安宁。陛下应当端身拱手,保养精神,清静心志,自然可以上继九皇,下观五帝。哪里需要穷兵黩武,与契丹一较胜负呢?臣历来缺乏壮志,况且人已衰老,虽然没有功劳可以夸耀,但愿意竭尽忠纯之心。”时人都赞许他的忠诚。

雍熙四年(987年),太宗改命赵普为山南东道节度使,爵位自梁国公改封为许国公。遇到太宗行籍田礼,赵普上表请求入见,言辞非常恳切。太宗颇感哀怜,对宰相说:“赵普是开国元勋,朕所尊重礼敬的人,应当听从他的请求。”赵普来到后,太宗对他再三慰抚,赵普感激得呜咽泪下。陈王赵元僖亦上言为赵普诉冤,称赞他是“圣朝之良臣”。

籍田礼毕后,太宗想任用吕蒙正为宰相,但因吕蒙正是新提拔的人,想借赵普原来的品行作为他的表率,于是在端拱元年(988年)二月同时命赵普、吕蒙正为相,其中赵普任太保兼侍中、昭文馆大学士,这是他的第三次拜相。太宗对赵普说:“卿是国家的勋旧大臣,朕所倚靠的人,古人常以其君不如、舜为耻,卿应当考虑啊!”赵普叩头拜谢。

当时枢密副使赵昌言与胡旦、陈象舆、董俨、梁颢交好。正好胡旦命翟马周上书言事,毁谤时政。赵普深感嫉恨,上奏流放翟马周,黜除赵昌言等人。郑州团练使陈利用骄纵恣肆过度,很不守法,赵普查访得知,将此事详细写出,上奏太宗。最终陈利用被流放商州,赵普仍再三请求诛杀他。

西北党项首领李继迁扰边,赵普建议让李继迁的族兄李继捧(宋赐名赵保忠)重新管理夏台故地。太宗同意,命令李继捧趁机谋取李继迁,但李继捧反而与李继迁合谋。当时舆论将此事的失措归咎于赵普,赵普也受到同僚的掣肘,难以决断军国事务。

按旧制,宰相于未时退朝归家,而端拱元年(988年)出现异常炎热的现象,太宗特地准许赵普夏中至午时即可归家。

寿终正寝

端拱二年(989年),太宗下诏免除了赵普朝见的礼节,只让他每天到中书省办公,遇有重大政事即召见问对。入冬后,赵普病倒,奏请休假,太宗多次到其府第看望,加倍赏赐。赵普声称病重,一再上表请求罢官。太宗不得已而“勉从之”,于淳化元年(990年)正月罢去赵普宰相之位,命他出任西京留守、河南尹,兼太保、中书令。赵普又三次上表恳切辞让新授官职,太宗亲写手诏勉励道:“开国旧勋,只有你一个人,与他人不能等同,不要再推让,等出发上路那天,我到你家来与你道别。”赵普捧诏哭泣,不顾病体请求与太宗面谈。太宗赐赵普座,与他面谈良久,其中多涉及到国家大事,太宗嘉纳其言。到赵普即将出发时,太宗又来到他的府上探望。

淳化三年(992年),赵普三次上表以年老久病,再度请求告老。太宗遣使驰传前来抚慰,并加授其太师官衔,进封魏国公,享受宰相待遇,允许他在家中养病。

是年七月己酉日(8月18日),赵普于洛阳家中病逝,终年七十一岁。太宗听闻讣讯后十分震惊悲痛,对侍奉的大臣说:“赵普侍奉辅佐先帝,和朕也有旧交,他果断能决断大事,之前和朕有些不愉快,这是很多人知道的事情。朕即位以来,常常优厚礼遇他,赵普也倾尽全力效忠于朕,对国尽忠,是真正的社稷之臣。朕深感痛惜。”于是痛哭涕泣,左右大臣都非常感动。随后亲临其丧,为他“缞服举哀”,宣布辍朝五日。太宗同时下诏追赠赵普为尚书令,追封真定郡王,赐谥号为“忠献”。次年(993年)二月,葬于洛阳邙山。

宋真宗咸平元年(998年),赵普因“佐命兴邦,以建宗社”的功勋,被加封为韩王。咸平二年(999年),真宗下诏表彰赵普的功勋,将其比于周朝的吕望,西汉的萧何,并允许他配飨宋太祖庙庭。宝庆二年(1226年),宋理宗图画二十四功臣神像于昭勋崇德阁,赵普位列其中。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礼官李原名曾奏拟以赵普等三十六人从祀历代帝王。但明太祖认为“宋赵普负太祖不忠”,于是罢其祀。

主要影响

赵普是活跃于赵宋初期政治舞台的显著人物。他曾事太祖、太宗两朝,太祖朝十七年,位居中枢长达十四年。在太祖朝,赵普前后掌权十余年,独相十年。在此期间,他协助赵匡胤进行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重大措施,为宋初的统治巩固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太宗朝,他为太宗献“金匮之盟”之策,巩固了太宗的皇权。

赵普为官敢于据理力谏,执法不阿,辩诬惩恶。他认为“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其“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对后世很有影响,成为以儒学治国的名言。

历史评价

范质:窃见端明殿学士吕馀庆、枢密副使赵普,精通治道,经事霸府,历年滋深,皆公忠可倚任,乞授以台司,俾申大用。(《宋史》引)

宋太祖赵匡胤待赵普如左右手,称之为“吾之社稷臣”,在任其为相的诏书中又肯定了他的功勋:

  • 识洞化原,才优王佐。契风云之玄感,禀象纬之纯精。首参开国之功,实负致君之略。(《宋宰辅编年录》引)
  • 昔在霸府,实为元勋。始当草昧之初,首赞经纶之业。千载起兴王之运,十年居调鼎之司。帷幄伸谋,股肱宣力。(《宋宰辅编年录》引)

宋太宗赵光义曾称赵普为“建邦元辅,命世伟才。早践台衡,载更时序。萧何画一之法,著于庙堂。甘盘旧学之臣,屈在班列”。待赵普死后,赵光义又伤感道:“普事先帝,与朕故旧,能断大事,响与朕尝有不足,众所知也。朕君临以来,每优礼之,普亦倾竭自效,尽忠国家,真社稷臣也,朕甚惜之。”并在为他御制的《赵中令公普神道碑》中称赞赵普“常怀启沃之心,竭输忠忱,以待公家之事。有万石君之周慎,孔光之谨命,管、葛之智略,房、杜之经纶。举而兼之,斯谓全德”。

赵元僖:伏见山南东道节度使赵普,开国元老,参谋缔构,厚重有识,不妄希求恩顾以全禄位,不私徇人情以邀名望,此真圣朝之良臣也。(《宋史》引)

宋真宗赵恒:蕴负鼎之雄才,蓄经邦之大略,首参密画,力赞沈机。识冠人彝,才高王佐,翊戴兴运,光起鸿图,虽吕望四伐之勋,萧何指踪之效,无以过。辅弼两朝,出入三纪。茂岩廓之硕望,分屏翰之剧权。正直不回,始终无玷。播为巨美,勒在丰碑。实千载之伟人,庶九原之可作。(《宋会要辑稿》引)

司马光:普等运筹帷幄,平定诸国,赏以万数,不亦宜乎!(《上神宗乞听宰臣辞免郊赐》)

王称:①普佐太祖、太宗定天下,平僭伪,大一统。②自古受命之君,必有硕大光明之臣,以左右大业。太祖光宅中夏,普以谋议居中用,能削百年藩镇之权,划五季僭伪之国,拨乱世反之正。独相十年,天下廓廓,日以无事。至太宗,宠遇愈隆矣。古之人臣,有非常之功,则人主亦必报之以非常之礼,观二帝所以待普者,可谓至矣。勋名烂然,与宋无极盛哉。(均引自《东都事略》)

朱熹:①赵韩王佐太祖区处天下,收许多藩镇之权,土国家三百年之安,岂不是仁者之功?(《宋史全文》引)②其为宰相,以天下事为己任,沉毅果断,当世无与为比。(《五朝名臣言行录》引)

王柏:抑抑人杰,佐命之元。功铭玉祛,名注金膝。风雪夜计,一新乾坤。(《古贤像赞·赵韩王》)

吕中:赵中令相太祖之功,在于收藩镇之权,迟幽蓟之伐。其再相太宗之功,在于上彗星之疏,谏北伐之书。而《金匮》一书,尤宗庙社稷之大计也。然自唐以来,宰相入见必命坐,大政事则面议之,自余号令、除拜、赏刑、废置,但入熟状,画可降出,即行之。国初三相,自以前朝旧臣,稍存形迹,每事具札子进呈。至普独以天下为己任,故为政专,所以启雷德骧父子之谤也。自是以后,居正、义伦,不过方重靖介,自守之相尔。(《宋大事记讲义》)

罗大经:赵韩王定混一之谋于风雪凌厉之中,销跋扈之谋于杯觞流行之际,真社稷臣矣。(《鹤林玉露》)

佚名:我宋之创业也,曹潘之南征北伐,则赵韩王实主之。(《群书会元截江网》)

黄震:国朝开国元勋,无如赵韩王守成,贤相无如李文靖(李沆)。(《学仕遗规》引)

脱脱:自古创业之君,其居潜旧臣,定策佐命,树事建功,一代有一代之才,未尝乏也。求其始终一心,休戚同体,贵为国卿,亲若家相,若宋太祖之于赵普,可谓难矣。陈桥之事,人谓普及太宗先知其谋,理势或然。事定之后,普以一枢密直学士立于新朝数年,范、王、魏三人罢相,始继其位,太祖不亟于酬功,普不亟于得政。及其当揆,献可替否,惟义之从,未尝以勋旧自伐。偃武而修文,慎罚而薄敛,三百余年之宏规,若平昔素定,一旦举而措之。太原、幽州之役,终身以轻动为戒,后皆如其言。家人见其断国大议,闭门观书,取决方册,他日窃视,乃《鲁论》耳。昔傅说告商高宗曰:“学于古训乃有获,事不师古,以克永世,匪说攸闻。”普为谋国元臣,乃能矜式往哲,蓍龟圣模,宋之为治,气象醇正,兹岂无助乎。晚年廷美、多逊之狱,大为太宗盛德之累,而普与有力焉。岂其学力之有限而犹有患失之心欤?君子惜之。(《宋史》)

朱元璋最初读《宋史》时,对赵普总体还是认可的:“普诚贤相,使诸将不早解兵权,则宋之天下未必不五代若也。史称普多忌刻,只此一事,功施社稷,泽被生民,岂可以忌刻少之!”但到他称帝后,因为赵普在宋初皇位传承中的作为,对其评价急转直下,变为“负太祖不忠”。

归有光:宋太祖受周之禅,去五代战争之患,致天下于太平,则有赵普、潘美、曹彬之辈殚其谋。(《嘉靖庚子科乡试对策五道·第四》)

王世贞:赵韩王不读书,而词组凿凿破的,如劝太祖收诸将兵权,云:陛下何以负周世宗;劝太宗破金柜之约,曰: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是何必多多许,亦毋论本意若何,令人那得不转圜。窃寻自古得天下之易,未有如宋太祖者,陈桥之变,焉得诿非本谋。盖太宗与普谋之于外,而太祖阳示无心于内。此事独普三人知之,廷美当尚弱,弗与也。太祖之传太宗,约再传而始及德昭,亦非本心也。知德昭幼,而太宗之不利孺子也。其必王也。太宗可以保廷美,而不可倍德昭。当真宗之正东宫,德昭虽物故,尚有子,而一时在廷诸臣,未有一言及之者。寇凖窥微指之所在,而请决焉,此何足美而一时与。后世之人,亦末有訾之者。何独于应禅之景皇,无责之于肃愍(于谦),而过为刻也。故余每读宋史至太宗,令人思吴乞买(金太宗);至赵普,令人思粘没喝(完颜宗翰),呜呼!虏亦有人心。(《王弇州崇论》)

李廷机:赵普辅国政,帝有为必请。普或告养亲,辄举吕馀庆。上下悉调停,中外皆敬谨。(《五字鉴》)

张燧在《千百年眼》中认为“宋儒教之盛昉于赵普”,他说:“宋之兴也,赵普以半部《论语》佐艺祖致太平,而其后也,遂有濂洛诸儒之盛,是所谓青出于蓝也,所贻者远矣。”但随后又将“宋之兵孱国弱”的源头归于赵普,他解释道:“方太祖时,曹翰欲取幽州,承周世宗一日取三关之余威。时辽国多隙,取之必矣。赵普亦知翰能之,而不胜嫉媢之心,巧为之阻。太祖承五代之敝,畏难苟安,玩时愒日,故从其言,而金、元之祸,中国人类几为匈奴之牧马场,皆普一言,兆数百年之祸也!其渝金匮之罪,犹在此下乎!”

王夫之出于影射明末统治阶级与背信弃义的道学家的目的,在《宋论》中对赵普多持批评:

  • 乃若普者,则又不仅是。以幕客之雄,膺元勋之宠,睥睨将士,奄处其上,而固无以服其心也。陈桥之起,石守信等尸之,而普弗与;下江南,收西川,平两粤,曹彬、潘美等任之,而普弗与;则当时推诚戮力之功臣,皆睨普而愤其轧己,普固有不与并立之势,而日思亏替之以自安。所深结主知以使倚为社稷臣者,岂计安天下以安赵氏哉?唯折抑武臣,使不得立不世之功以分主眷而已。
  • 以普忮害之小慧,而宋奉之为家法,上下师师,壹于猜忌。
  • 若夫举宗祊民社委之以身后长久之图,则往往任之不仁者而不疑;于是而杨素、徐世绩、赵普之奸售焉。此三人者,谋焉而当,决焉而断,与之言而不泄,处危疑而不移者也。而其残忍以陷我于戕贼,则独任之而不恤。……导人以戕杀其天伦者为何等事,而敢于人主之前,无惮于心,无疑于口;非至不仁者,谁敢为之而谁忍为之乎?太宗觉之矣。酬赏虽隆,而终寄腹心于崛起之李昉、吕端,罢普以使死于牖下,故宗社以安。……凡普之进谋于太祖者,皆以钳网太祖之故旧元勋而敛权于己也。不仁之不可掩,已久矣。
  • 唐亡以后,鄙夫以成奸之习气,熏灼天下而不可浣。普以幕客之雄,沉溺尤至,而机械愈深,虽见疑于英察之主,而终受王封,与冯道等。向非太(祖)[宗]亟进儒臣以荡涤其痼疾,宋且与五季同其速亡。
  • 夫宋之所以生受其敝者,无他,忌大臣之持权,而颠倒在握,行不测之威福,以图固天位耳。自赵普之谋行于武人,而人主之猜心一动,则文弱之士亦供其忌玩。
  • 迨(李)继迁复振之后,守臣歼,疆土失,赵普乃用之以纵(李)继捧而使归,则中国已在其目中,徒以长寇而示弱。则继捧北附于契丹,继迁且伪降以缓敌;卒至帝制自雄,虔刘西土,掣中国以纳赂于北(敌)[狄],而日就亡削。谋之不臧,祸亦烈矣。
  • 自赵普献猜防之谋,立国百余年,君臣上下,惴惴然唯以屈抑英杰为苞桑之上术。
  • 有可藉之屏藩,高宗犹足嗣唐肃之平安、史;无猜忌之家法,高宗犹足似唐德之任李晟。故坏千万世中夏之大闲者,赵普也。
  • 自赵普沮曹翰之策,而燕、云不可问矣。
  • 前之以赵普之佞,逢其君猜妒之私;继之以毕士安之庸,徇愚氓姑息之逸。于是关南、河北数千里阒其无人。迨及勍敌介马而驰,乃驱南方不教之兵,震惊海内,而与相枝距。未战而耳目先迷于向往,一溃而奔保其乡曲。无可匿也,斯亦无能竞也。而自轩辕迄夏后以力挽天纲者,糜散于百年之内。

在《读通鉴论》中,王夫之不仅对赵普策划的措施加以否定,并将其列为“乡原”的代表人物:

  • 汉高之知周勃也,宋太祖之任赵普也,未能已乱而足以不亡。
  • 自非(王)莽也,尤之策,与赵普之弃燕、云也均,偷安一时,而祸在奕世矣。
  • 自汉之兴,天子之教,人士之习,亦既知尊孔子而师六经矣,然薄取其形迹之言,而忘其所本,则虽取法以为言行,而正以成乎乡原,若苏威、赵普之流是已。……而威之柔以丧节,普之险以斁偷,不自知也,不自媿也。……普之于论语,以夺人为节用,以小惠为爱人,如斯而已,外此无一似也。
  • 宋祖有志焉,而不能追惟王朴之伟论,遂绌曹翰之成谋,以力敝于河东,置幽、燕于膜外,则赵普之邪说蠱之也。普,蓟人也,有乡人为之居閒,以受契丹之饵,而偷为其姻亚乡邻免兵戈之警,席犬豕以齁睡,奸谋进而贻祸无穷。惜哉!其不遇周主,使不得试樊爱能之欧刀也。

佚名:赵普开国元勋,曹彬清雅仁厚。(《历代群英歌》)

蔡东藩:①赵普惩前毖后,力劝宋祖裁抑武夫,百年积弊,一旦革除,读史者多艳称之。②赵普与卢多逊,积衅成隙。彼此设计构陷,而旁人适受其殃。侯仁宝,普之妹倩也,卢多逊因普迁怒,假南交之役,致死仁宝,仁宝死不瞑目矣。廷美为太宗胞弟,金匮之盟,兄终弟及,普实与闻,顾以卢多逊之嫌,构成煮豆燃萁之祸,推普之意,以为此狱不兴,不足以除卢多逊,多逊得除,何惜廷美?况更借此以要结主宠,为一举两得之计乎。故死廷美者为太宗,而实由于赵普。孔子有言:“苟患失之,无所不至。”卢多逊不足责,赵普名为良相,乃与鄙夫相等,何其惑也?③宋初功臣,不止一普,而普之功为最大。即其挂人清议也亦最多:陈桥之变,普尝典谋,为太祖成不忠不义之名者,普也;廷美之狱,普实主议,为太宗成不孝不友之名者,亦普也。夫陈桥受禅,隐关气运,定策佐命者实繁有徒,尚得以天与人归为解,廷美之狱,太宗犹畏人言,普乃谓太祖已误,陛下不容再误,而大狱遂由是构成。试问前日金匮之盟,谁为署尾?如以兄终弟及为非,何不谏阻于先,而顾忍背盟于后耶?(均引自《宋史演义》)

轶事典故

半部论语治天下

赵普出身小吏,比起一般文臣来,他的学问差得多。他当上宰相以后,宋太祖劝他读点书。赵普每次回家,就关起房门,从书箱里取书,认真诵读。第二天上朝处理政事,总是十分敏快。到晚年时“手不释卷”,经史百家摆放桌案,其知识已经得到了后人“该博”的评价。

宋太宗即位后,有一次和赵普闲聊,随口问道:“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赵普老老实实地回答说:“臣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这部书。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便天下太平。”赵普病逝后,家人打开他的书箱,里面果真只有一部《论语》。于是人们就流传一种说法,说赵普是靠“半部《论语》治天下”的。

君臣情笃

宋太祖、太宗年轻时,与赵普交游,情谊甚密。据说三人曾一同见过名士陈抟,太祖称赵普为“赵学究”。太祖的生母杜太后始终称赵普为“赵书记”,即使在宋朝开国后仍如此。太祖也待赵普如左右手,曾因御史中丞雷德骧弹劾他强占市民宅第,“聚敛财贿”而大怒,重罚其人。可见赵普在太祖母子心中的地位。

流传至今的逸闻中,有许多关于太祖与赵普谈论的故事,可见君臣情深。如在讨论后晋宰相桑维翰时,太祖称赞桑维翰的才华,但赵普因桑维翰爱财,直言道:“使维翰在,陛下亦不用。”在扩展开封外城前,独有赵普跟随太祖前往朱雀门规划。一次,太祖问赵普:“天下什么东西最大?”赵普没有立刻做出回答。就在赵普还没考虑好答案的时候,太祖又问:“世界上什么东西比其他物件都大?”赵普又想了一会儿,回答说:“世界上道理最大。”太祖当即拍手称赞说:“对,对,道理是人人都要遵守的,就是我当皇帝的,也要服从道理,你回答得妙极了。”

太祖得天下后,赵普屡次谈起未发迹时二人交往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太祖性格豁达,对赵普说:“假如在尘土中就可以辨识天子、宰相,那么人人都可以去访求了。”从此赵普不再谈论此事。

刚毅果断

赵普性格沉稳有城府,虽然很爱嫉妒别人,但能够以天下为己任。宋朝初年,当宰相的人大多心胸狭窄、因循保守,赵普刚毅果断,没有能与他相比。宋太祖信任赵普,赵普也敢于在太祖面前坚持自己意见。

有一次,赵普向宋太祖推荐一个人做官。接连两天,太祖没有同意。第三天赵普上朝的时候,又送上奏章,坚持要求宋太祖同意他的推荐,这下可触怒了太祖。太祖把奏章撕扔在地上。赵普脸色没有改变,跪在地上,不慌不忙地把扯碎的奏章拾起来,放在袖子里。退朝回家以后,赵普把扯碎的奏章粘接起来,过了几天,又带着它上朝交给宋太祖。太祖方才醒悟,终于任用了赵普推荐的那个人。再有一次,赵普要提拔一名官员,宋太祖不批准。赵普就像上次一样坚持自己的意见。太祖说:“我就是不准,你能怎么样?” 赵普说:“提拔人才,都是为国家着想,陛下怎能凭个人的好恶专断!” 太祖听了,气得脸色变白,一甩袖就往内宫走。赵普不能入宫,坚持站在宫门外,过了很久,太祖终于同意了。

猜妒擅权

赵普虽然注意选拔贤才,但这是以不威胁他的地位为前提的。如太祖曾经对赵普称赞枢密直学士冯瓒是“当世罕有”的奇材,“欲大用之”,这就招致了赵普的忌妒。赵普派亲信伺察其过,使冯瓒被流放沙门岛,制造了一桩冤案。此外,赵普为相多年,独揽朝政,难以采纳不同意见。据说他“周中设大瓦壶,中外奏章不欲行者掷壶中,既而焚去”,这就闭塞了言路,压制了不同意见,使许多有价值的建议无法付诸实现。

在长期从政期间,赵普养成了一种权谋思想,为了使自己在政治斗争 中站得住脚,经常耍弄手腕,以求自保。他任相时,也做了一些假公济私,甚至贪污奢靡之事。这些都是应该承认的。

人际关系

祖辈

  • 曾祖父:赵冀,唐末任三河县令。后追封吴国公。
  • 祖父:赵全宝,唐末任澶州司马。后追封赵国公。
  • 父亲:赵迥,五代时任相州司马,为避战乱迁居常州、洛阳等地。后追封齐国公。

平辈

弟弟

  • 赵贞(一作固),官至尚书都官郎中。
  • 赵安易,官至宗正卿。卒赠工部尚书。
  • 赵正,官至东头供奉官。

妹妹

  • 赵氏,嫁交州水陆计度转运使侯仁宝。

妻子

  • 原配:魏氏,封卫国夫人,生赵承宗。
  • 继室:魏氏,封齐国夫人,生赵承煦。
  • 继室:和氏,后晋宰相和凝之女,封陈国夫人,生有二女。

儿女

儿子

  • 长子:赵承宗,曾任右羽林卫大将军及知潭、郓二州。
  • 次子:赵承煦,曾任昭宣使、成州团练使,卒赠中书令。

女儿

  • 赵志愿,出家为尼,号智果大师。
  • 赵志英,出家为尼,号智圆大师。

孙子

  • 赵从约,官至象州防御使。卒赠建宁军节度使。

后世纪念

墓葬

赵普墓位于嵩山之阴的河南省巩义市东5公里北山口乡北官庄村东南陵上,属于北宋皇陵中的名将勋臣墓。赵普死后,宋太宗赵光义撰神道碑,亲墨八分书以赐之。墓现存冢高57米,周长45米,当地人称小冢,曾被盗掘。

史料索引

关于赵普生平最重要的资料,莫过于宋太宗御制的《赵中令公普神道碑》。北宋人曾巩所撰《隆平集》、南宋王称撰《东都事略》以及元人脱脱、阿鲁图主编的《宋史》,均为赵普单独立传。此外的信息则散见《续资治通鉴长编》《五朝名臣言行录》《宋宰辅编年录》《宋人轶事汇编》等著作。

--
本文转自百度百科,如有侵权,请联系(service@soogu.ren)删除!

志范儿

随机人物

Copyright © Gurenmi.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