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过(南宋文学家)
人物简介
少怀志节,读书论兵,好言古今治乱盛衰之变。曾多次上书朝廷,“屡陈恢复大计,谓中原可一战而取”。为韩侂胄客,不识侂胄之败事,识力远不及辛弃疾。又屡试不第,漫游江、浙等地,依人作客,与陆游、陈亮、辛弃疾等交游。《宋史》无传,生平事迹亦仅见于宋人笔记。
著有《龙洲集》《龙洲词》,存词70余首。
文学创作
刘过以词闻名。他的词中写“平生豪气,消磨酒里”处甚多,如《沁园春》“柳思花情”、《水调歌头》“春事能几许”等。不过,更能代表刘过词特色的是那些感慨国事、大声疾呼的作品。如《沁园春》“拂拭腰间,吹毛剑在,不斩楼兰心不平……威撼边城,气吞胡虏,惨淡尘沙吹北风”,《念奴娇》“知音者少”,《贺新郎》“弹铗西来路”等。这些作品都写得慷慨激昂、气势豪壮。另外《六州歌头·题岳鄂王庙》,颂赞岳飞的生平业绩、痛斥朝廷奸佞诬陷忠良,写得跌宕淋漓、悲壮激越,十分感人。这些爱国词虽偶有粗率之处,但风格豪放,却是刘过词的本色。他的词中亦有俊逸纤秀之作,如《贺新郎》“老去相如倦”、《唐多令》“芦叶满汀洲”等。刘熙载称其“狂逸之中,自饶俊致,虽沉著不及稼轩(辛弃疾),足以自成一家”(《艺概》卷四)。至于他的《沁园春》咏美人指甲、美人足二首,虽刻画纤巧,但体格卑弱不足取。
刘过也工于诗,古体、律诗兼备。诗多悲壮之调。如《夜思中原》“独有孤臣挥血泪,更无奇杰叫天阊”,《登多景楼》“北固怀人频对洒,中原在望莫登楼”。也有的诗写山水景物,清新秀美。
刘过《龙洲集》14卷,《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今已不传。明王朝用复刊宋端平中刘澥(刘过之弟)辑刻的《龙洲道人集》15卷,有明嘉靖本、汲古阁本。《四库全书》收录14卷、附录2卷。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龙洲集》12卷。
所著《龙洲词》,《直斋书录解题》著录1卷,明代长沙《唐宋名贤百家词》本《刘改之词》。有明汲古阁《宋六十名家词》本。明初沈愚刊本收词69首,其中为他本所无者凡21首(今人罗振常为之补遗刊行共得86首)。《强村丛书》初刊为2卷,乃清黄丕烈藏钱曾(遵王)校本,曹元忠跋谓出宋椠,犹在赵闻礼《阳春白雪》未出之前,罗振常则谓出于王朝用而加补辑者。《全宋词》收龙洲词80首。
刘过《龙洲道人诗集》,汲古阁景宋钞南宋群贤六十家小集收录《龙洲道人诗集》一卷。
交契稼轩
刘过与辛弃疾交往颇深,后世传为佳话,宋元笔记中就有多段二人交游的逸事。元人蒋正子的《山房随笔》细述了他们相识的过程:辛弃疾在浙东为帅时,刘过慕名而来欲结交,门房见刘过只是一介布衣,势利眼发作,坚决不让其入内。刘过愤然与门房争执,辛弃疾听见声音召门房问话,门房不免加油添醋地说刘过是非,辛弃疾大怒,本想将刘过逐走,幸而此时陆游与陈亮在侧,二人把刘过大大夸奖一番,说他是当世豪杰,善赋诗,不妨一见。辛弃疾这才让刘过进来,斜眼看他,冷冷问:“你能写诗么?”刘过说:“能。”这时席间正上羊腰肾羹,辛弃疾便命他以此为赋,刘过笑道:“天气太冷,我想先喝点酒。”辛弃疾赐酒,刘过接过,大口饮尽,一时手颤,有酒液沥流于怀,辛弃疾就让他以“流”字为韵。刘过随即吟道:“拔毫已付管城子,烂首曾封关内侯。死后不知身外物,也随樽酒伴风流。”辛弃疾闻之大喜,忙请他共尝羊羹,宴罢后还厚赠他不少财物。后来辛弃疾在京口为官,一日大雪,辛率众幕僚登多景楼观雪景,刘过出现时的模样很魏晋,敞着衣襟,穿着拖鞋,懒洋洋地就来了。辛弃疾大概很觉碍眼,有心刁难,便命刘过赋雪,并以“难”字为韵。不想刘过张口即吟道:“功名有分平吴易,贫贱无交访戴难。”辛弃疾赞叹不已,自此二人遂为莫逆之交。
辛刘二人都是性情中人,元人郭宵凤《江湖纪闻》中记载的一则他们交往的趣事颇含几分江湖豪情:刘过欲回乡探望母亲,向辛弃疾告假,辛弃疾知其囊中羞涩,有心相助。是夕,二人微服登倡楼饮酒,正好遇上一位都吏在左拥右抱宴客作乐。都吏并不认得自己的上司的上司辛大帅,自恃财大气粗,叫嚣着要包场,命左右随从把辛刘二人赶出去。二人也不与他相争,哈哈大笑着就回去了。辛弃疾随后称有机密文书要处理,点名要这都吏前来领命,而此刻都吏早已醉倒在温柔乡中,哪里还能连夜赶来。辛弃疾遂决定没收其家产并将其流放以示惩戒,都吏醒来吓出一身冷汗,忙四处托人在元帅面前求情。辛弃疾仍不宽恕,病急乱投医的都吏打听到刘过缺钱,便一咬牙,掏出五千缗奉上,说是为刘过母亲祝寿,再请辛弃疾开恩。辛弃疾却还不答应,摇摇头连说不行,命都吏将祝寿钱翻倍。都吏虽然心痛如刀绞,但也不敢不从命,如数把数额增到万缗,辛弃疾这才放了他一马。宋朝的宰相一月俸禄才三百缗钱而已,可见一万缗在当时是笔不小的巨款,一个小小的都吏能一下子拿出这么多钱充当罚金,显然来源难保干净,辛弃疾此举是劫富济贫,同时也给了这位贪污腐败的小官一记漂亮的双重警告。
然后辛弃疾自己出钱为刘过买了回乡的船,把万缗钱交给他。知道刘过用钱向来大大咧咧,还特意嘱咐说不要像平时那样乱用。刘过大为感动,作了一阕《念奴娇》相赠:“知音者少,算乾坤许大,著身何处。直待功成方肯退,何日可寻归路。多景楼前,垂虹亭下,一枕眠秋雨。虚名相误,十年枉费辛苦。 不是奏赋明光,上书北阙,无惊人之语。我自匆忙天未许,赢得衣裾尘土。白璧追欢,黄金买笑,付与君为主。莼鲈江上,浩然明日归去。 ”
相关文献
山房随笔
辛稼轩帅浙东时,晦庵南轩任仓宪使。刘改之欲见辛,不纳。二公为之地,云:“某日公燕至后筵便坐,君可来。门者不纳,但喧争之,必可入。”既而,改之如所教,门外果喧哗。辛问故,门者以告,辛怒甚。二公因言改之豪杰也,善赋诗,可试纳之。改之至,长揖。公问:“能诗乎?”曰:“能。”时方进羊腰肾羹,辛命赋之。改之对:“寒甚,愿乞卮酒。”酒罢,乞韵。时饮酒手颤,余沥流于怀,因以“流”字为韵。即吟云:“拔毫已付管城子,烂首曾封关内侯。死后不知身外物,也随樽酒伴风流。”辛大喜,命共尝此羹,终席而去,厚馈焉。席散,南轩邀至公廨,置酒语之曰:“先君魏公,一生公忠,为国功臣,厄于命,来挽者竟无一篇得此意。愿君有作,以发幽潜。”改之即赋一绝云:“背水未成韩信阵,明星已陨武侯军。平生一点不平气,化作祝融峰上云。”南轩为之堕泪。今《龙洲集》中不见此二诗,岂遗之邪?又云:稼轩守京口时,大雪,帅僚佐登多景楼。改之敝衣曳履而前,辛令赋雪,以“难”字为韵。即吟云:“功名有分平吴易,贫贱无交访戴难。”自此莫逆云。
桯史
嘉泰癸亥岁,改之在中都,辛稼轩帅越,闻其名,遣介招之,适以事不及行,作书归辂者,因效辛体沁园春一词并缄往,其词曰:“斗酒彘肩,醉渡浙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苏公等驾勒吾回。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照台。诸人者,都掉头不顾,只管传杯。白云天竺去来图画里,峥嵘楼观开。看纵横一涧,东西水绕。两山南北,高下云堆。逋曰不然,暗香疏影,只可孤山先探梅。蓬莱阁,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辛得之大喜,竟邀之去,馆燕弥月,赠千缗。改之荡于酒,不问也。余时与之饮西园,改之掀髯有得色。余曰:“句固佳,但恨无刀圭药,疗君白日见鬼症耳!”
寿皇锐意亲征,大阅禁旅,军容肃整。郭杲为殿帅从驾,都人喜见一时之盛。改之赋一词与郭云:“玉带猩袍,遥望翠华,马去似龙。拥千官鳞集,貂蝉争出,貔貅不断,万骑云从。细柳营开,团花袍窄,人指汾阳郭令公。山西将,算韬钤有种,五世元戎。旌旗蔽满寒空。鱼阵整,从容虎帐中。想刀明似雪,纵横按矟,箭飞如雨,霹雳鸣弓。威撼边城,气吞漠北,惨淡尘沙吹落日。中兴事,看君王神武,驾驭英雄。”郭饷刘数十万钱。
江湖记闻
刘改之性疎豪好施,辛稼轩客之。稼轩帅淮,改之母病告归,囊橐萧然。是夕稼轩与改之微服登倡楼,适一都吏命乐饮酒,不知为稼轩也,命左右逐之。二公大笑而归,即以为有机密文字,唤某都吏,其夜不至。稼轩欲籍其产而流之,言者数十不能解,遂以五千缗为改之母寿,请言于稼轩,稼轩曰:“未也。”令倍之。都吏如数,稼轩为买舟,举万缗于舟曰:“可即行,无如往日轻用也。”
浩然斋雅谈
刘改之尝游富沙,与友人吴平仲饮于吴所欢盼儿家,赋词赠之,所谓“云一窝,玉一梳,淡淡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蛾”。盼遂属意改之。吴愤甚,挟刃刺之,误伤其妓,遂悉系有司。吴居父为帅,改之以启上居父,遂释之。改之有“春风重到凭栏处,肠断妆楼不敢登”,盖为此也。
东南纪闻
刘过客京师时,因争竞到府。赵尹师素不喜士,将杖之。其侪辈扣橐使王方岩居间,王不得已,折简于赵曰:“刘过生平违越事不止此,要当使俗子治之,勿出吾曹手。”赵即释之。
词苑丛谈
刘改之得一妾,爱甚,赴试在道,赋天仙子,每夜饮,辄使小童歌之。到建昌,游麻姑山,屡歌至于堕泪。二更后,有美人执拍扳来,愿唱一曲劝酒,即赓前韵云:“别酒未斟心已醉,忽听阳关辞故里。扬鞭勒马到皇都,三题尽,当际会,稳跳龙门三汲水。天意命吾先送喜,不审君侯知得未?蔡邕博识爨桐声,君抱负,却如是,酒满金杯来劝你。”刘喜,与之偕东,果擢第,调荆门教授。遇临江道士熊若水,谓之曰:“窃疑随车娘子,非人也。”刘具以告,曰:“是矣,今夕与并枕时,吾于门外作法,教授紧紧抱之,勿令窜逸。”刘如所戒,乃拥一琴耳,顿悟昔日蔡邕之语,携至麻姑山访之,知是赵知车所瘗坏琴也,焚之。
四朝闻见录
韩侂胄欲遣使议和。庐陵布衣刘过,任侠能辨,时尚留昆山妻舍。韩颇闻其名,谕钱参政象祖,风昆山令,以礼羁縻刘,勿使去。令轻于奉行,遂亲持圆状见刘,目之以奉使,别设供张精舍以奉之。刘素号挥喝,喜不胜,竭奁赀以结誉。后朝廷既用方、王,昆令小官不敢复叩,饯刘,宾客尽落,郁郁以终。
人物墓葬
刘过墓在昆山亭林园内玉峰山东麓。墓前立隶书“宋庐陵处士龙洲刘先生之墓”花岗石墓表。并立祠于墓东东斋之侧。东斋原为南朝梁慧聚教寺僧舍,宋、元以后改为刘过祠。1933年在原址重建,有中厅、两厢及走廊。祠后一片竹林,祠中尚存石碑。1956年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期间墓包被截去,1983年修复。墓呈平面八角形,周长11.5米,高2米。1991年公布为第一批昆山市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