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衍(战国时期纵横学派代表人物)

公孙衍

公孙衍,名衍(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魏国阴晋(今陕西省华阴市东)人,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曾任魏国犀首(官名。战国魏置。《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犀首,天下之善将也,梁王之臣也。”)之官,人因以“犀首”称之。

最初出仕魏国,后为秦惠文王所用为秦将,因替秦国收复河西,而受封大良造。后离秦,再仕魏国,首倡联合山东诸国共同抗秦。曾佩五国相印,名盛一时。后因合纵失败,加之不断卷入列国政争,而被魏国、韩国弃用。

晚年,一说死于魏国政争,一说被秦武王尊为相邦,死于秦。

中文名:公孙衍
别 名:犀首(官名)
所处时代:战国时期
所属国家:魏国
民族族群:华夏族
出生地:阴晋(今陕西省华阴市东)
生卒年:不详
职 业:纵横家、政治家、军事家
信 仰:纵横派思想
主要成就:收复河西 ,助秦破魏,合纵攻秦。

人物生平

秦将生涯

公元前360年,公孙衍在魏国阴晋出生。最初曾仕魏国,后于公元前342年前往秦国参军,并因功逐步晋升为将军,参与到秦国与魏国之间的河西之争中。

公元前333年,公孙衍率领秦军向魏国发起了进攻。此时的魏国既缺精兵,又缺良将,根本抵挡不住秦国的强大攻势,只好割地求和——割阴晋与秦国修好。

此后,公孙衍再度率军进攻河西要塞,俘虏魏国主将龙贾,斩首八万。经此一役,秦国已实际占据了河西之地。魏惠王便顺水推舟,把河西地区割让给秦国,向秦国求和。而公孙衍凭借雕阴之战的军功,获得了爵位大良造。

失意离秦

魏惠文王割让河西之后,派人重金贿赂公孙衍。于是公孙衍向秦惠王提出,趁秦魏暂时和好之机,进攻别的国家。

就在这时,张仪来到了秦国。他告诉秦惠王,魏国四面受敌,正是伐魏的良机。公孙衍顾私利而忘公义,让秦国进攻西面的游牧民族,实属误国之举。魏国有霸主的根基,如果它缓过劲来全力攻秦,秦国恐怕就很难对付了。

秦惠文王被说得如梦初醒,立即起用张仪为客卿。

此前,公孙衍因雕阴之功,已经封爵大良造,原本最有希望成为下一任相邦。然而,秦惠文王在相邦樛游去世之后,对公孙衍和张仪不同的路线进行权衡后,任命张仪成为新一任相邦。公孙衍大失所望,加之张仪在朝堂上对他的排挤,他不得已离开秦国,投奔魏国。

魏惠王得知公孙衍返魏,任命其为犀首(一说相邦),令其统领魏国军队。

首倡合纵

此时,魏国已经千疮百孔,国力衰退。于是,公孙衍就想拉拢别的国家,靠联合出击取胜。

他首先找到齐国名将田朌,动员他出兵一起进攻赵国,还说只要出兵五万人,就可以很快打败赵国。田朌认为他说得太容易了,恐怕以后会带来大麻烦。公孙衍说,如果说得太难了,两国的国君就不同意出了。等出兵之后,两国国君见有危险,肯定会派兵增援的。后来果然如此,赵国被联军打得大败。

合纵首尝胜果,引起了秦国的高度警觉。为防止齐楚魏合纵对秦国带来的威胁,张仪软硬兼施,极力破坏公孙衍的合纵策略。他亲自率兵攻打魏国,迫使魏国依附秦国,又与齐楚两国大臣相会,拉拢齐楚,成功地破解了三国合纵。

当时,魏国宰相的惠施也主张合纵,多次陪同魏惠王朝见齐威王。魏惠王与齐威王互相推尊为王,又派太子出使齐国为人质,与齐国结盟。但是,由于张仪的破坏,合纵策略暂时遭到失败。在这种形势下,公孙衍和惠施开始拉拢韩、赵、燕、中山四国,发起了历史上著名的“五国相王”事件。

惠施和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目的当然是联合各国,与秦国对抗。但此做法遭到了齐、楚国等国的反对,秦国更是极力破坏。为了拉拢秦国,楚国打算废掉魏国现任太子,立在楚国的魏公子为太子,还派兵攻打魏国,占领8个城邑。齐国也向魏国边境发兵。

至此,五国君主虽互相称王,但是合纵抗秦的初衷却没有达成。

出任魏相

合纵再次失败后,魏国开始全面倒向秦国。魏惠王为了联合秦国对抗齐、楚的入侵,罢免了主张合纵的宰相惠施,改任张仪为魏国相邦。

此时,秦国虽然已经对外宣布免去张仪的相职,但张仪实际上却是身兼两国相邦,目的是更有效地推行他的连横策略。此时的秦国,已完全掌握了黄河天险,控制了东进中原的要道,进可攻,退可守,对各国威胁很大。

张仪当上魏国的宰相后,秦国便向魏国和韩国借道进攻齐国。齐威王派军应战,顽强抵抗,大胜秦军。

秦国的这场失败,使张仪的连横策略遭受挫折。魏国内部主张亲齐的势力再次抬头。齐、楚两国要求驱逐张仪,魏国也派出使者到楚、赵、燕等国游说,争取合纵。

公元前319年,魏惠王薨。继位的魏襄王期望通过合纵,夺回被秦国侵占的河西、河东之地。于是,力主合纵的犀首公孙衍被魏襄王迎为相邦,而张仪则被逐回到秦国。

公孙衍出任魏国相邦之后,先后出访赵国、韩国、燕国、楚国,游说诸国与魏国联合,对抗秦国。在得到列国首肯后,以抗秦为目标,以楚怀王为纵约长的合纵联盟再次形成。公孙衍说服诸侯,组织起魏、赵、韩、燕、楚五个国家的兵马,联合出兵攻打秦国。

拉拢义渠

公孙衍不仅注重联合东方各国,甚至把秦国西方的小国义渠,也拉进了合纵伐秦同盟。

义渠是西方游牧民族政权,多年来始终与秦国为敌。在公孙衍积极组织合纵之际,义渠的国君恰好来到魏国。公孙衍求见义渠君,告诉他,秦国和东方各国交战时,就会奉上重礼讨好义渠;与各国和平时,就会掠夺义渠。他希望义渠国君警惕这一点,不要被秦国所蒙蔽。后来,秦国出动大军攻打韩国时,献上“文绣千匹、好女百人”与义渠修好。义渠君果如公孙衍所言,趁机发兵攻打秦国,在李帛大破秦军。

攻秦失利

公元前318年,配五国相印的公孙衍作为攻秦联军的主帅,正式发动了对秦国的攻击。此为战国历史上第一次对秦合纵,也是公孙衍个人威望的顶峰。

但由于各国利害不同,各国君主各有打算,实际出兵攻打秦国的,只有韩、赵、魏三国。

联军气势汹汹攻到函谷关,遭到秦国出兵反击,结果竟不堪一击,一战而溃。魏国遭受损失较大,转而向秦国请求讲和,于是五国纷纷退兵。秦国乘胜追击,攻打没有求和的赵国。齐国也落井下石,趁机进攻赵国。赵国连遭惨败,大将几乎丧尽,损兵8万多人。“五国伐秦”宣告失败。

公元前314年,“五国伐秦”失利的四年后,秦国对其背后的义渠发起反击,调集重兵从东、南、西三面入侵义渠,先后夺得义渠二十五城,义渠国土大大缩小,无力再参与公孙衍所组织的联合攻秦行动。

再任韩相

公元前318年,公孙衍发动五国合纵攻秦失败后,魏国大臣田需乘机指责、中伤公孙衍。魏襄王不再信任公孙衍,魏国大权接着由田需所掌握。公孙衍在魏国呆不下去了,打算到韩国去。

公孙衍对中伤自己的田需十分不满,于是就向魏襄王建议请齐国公子孟尝君田文接替自己当相邦。魏襄王同意后,公孙衍到齐国请来了田文,自己则去韩国当了相邦。

这样,公孙衍为韩国相邦,田文为魏国相邦,而且取得齐国宰相田婴的支持,合纵的形势又好转了。

在公孙衍的策划下,新一轮的合纵运动已经紧锣密鼓地展开。秦惠王为此深感不安,决定发兵攻打韩国。战斗打响后,韩国明显不占优势,其他盟国竟然无人发兵相救。

前线日益吃紧,主张和秦连横的韩国大臣公仲朋,建议割地讲和,与秦国一起伐楚。楚怀王听到这个消息,则听从谋士陈轸的建议,作出出兵救韩的样子,让战车停满了通向中原的大道。韩国接到报告,非常高兴,立即下令取消了入秦求和的计划。

秦王大怒,下令向韩国发起更加猛烈的进攻。两军相持一年多,韩军被打得大败。公孙衍无力回天,只好逃走。

晚年归秦

自韩国逃走之后,公孙衍再次回到了魏国。然而由于魏国基本上放弃了合纵战略,采取对秦亲近的策略,作为合纵推动者的公孙衍便在魏国的政坛上逐渐被边缘化。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薨,其子秦武王继位。秦武王素与张仪不和,不自安的张仪便离开了秦国,而他的对手公孙衍却戏剧性的被秦武王迎回秦国,出任秦国相邦,执掌国政。嬴疾、甘茂分别为左右丞相,作为公孙衍的副手。

再度回到秦国的公孙衍辅佐秦武王制定了新的治国方略——修改官制,完善对蜀地的实际控制,打通三川等等。最终,公孙衍于秦相任上病逝。

人物争议

与《史记》的不同记载

人们通常认为,苏秦和张仪为政敌,分别是合纵、连横的倡始者,彼此相互攻击,为同时之人。《史记》和《战国策》都是这样记载的。

但是,据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记载,苏秦死于公元前284年,张仪死于公元前310年,苏秦比张仪晚死26年。有学者依据此书考证认为,张仪在前,苏秦在后,当张仪在秦国当宰相时。苏秦还是没有登上政坛的年轻人,根本没有和张仪打过交道。张仪的真正对手是公孙衍,公孙衍才是合纵策略的倡始者。

公孙衍在魏惠王后元十六年代替张仪为魏相国,乃于次年合东方六国攻秦,为了牵制秦国的兵力,还联合少数民族义渠同秦对抗。在秦军与三晋军队交战时,义渠军发兵向秦进攻,在李帛打败秦军。这次六国“合纵”攻秦,虽以失败告终,它的声势却是十分显赫的。

时人景春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说明他们发动的合纵、连横运动,对当时政局所产生的影响是很大的。

人物结局的不同记载

《史记》称公孙衍于张仪死后,“入相秦”,即在张仪离开秦国死于魏相任上后,回到秦国,出任相邦,并于相邦任上病逝。

而《韩非子》对此有不同记述。据《韩非子》记载,他率韩军不敌秦军,便自韩国离开回到魏国。随即便卷入了魏国的政争之中与。公孙衍与魏国大臣张寿有积怨,田需对他也怀恨在心,于是田需派人杀掉张寿嫁祸于他。魏王误以为是他杀的,就把他杀掉了。

人物影响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公孙衍在当时一些人的心目中是与张仪齐名的,但传下来的事迹不多。《史记》有公孙衍传,系附于张仪传。《战国策》也只有几条零星的记载。

《汉书·艺文志》纵横家,有《苏子三十一篇》《张子十篇》,是关于苏秦、张仪的专书,不知是否他二人的作品,均已久佚。关于公孙衍的专书,未见著录。《汉书·艺文志》纵横家还著录有西汉的蒯通、邹阳、主父偃、徐乐等人的书,可见西汉前期,纵横家之风犹有存者,但比起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当有很大的不同。

--
本文转自百度百科,如有侵权,请联系(service@soogu.ren)删除!

志范儿

随机人物

Copyright © Gurenmi.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