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宗赵昚

赵昚

宋孝宗赵昚(shèn)(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初名赵伯琮,后改名赵瑗,赐名赵玮,字元永,籍贯秀州(今浙江嘉兴),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宋高宗赵构养子。宋朝第十一位皇帝、南宋第二位皇帝(1162年7月20日—1189年2月18日在位)。

绍兴二年(1132年),被高宗选中育于宫中。绍兴三十年(1160年),被立为皇子,受封开府仪同三司、宁国军节度使,封建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被立为皇太子。同年高宗让位于赵昚,使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一系。淳熙十六年(1189年),赵昚禅位于三子赵惇,自称寿皇圣帝。绍熙五年(1194年),赵昚崩逝,在位二十七年,年六十八。累谥号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庙号孝宗,葬于永阜陵。《全宋词》录有其词一首。

后世普遍认为赵昚是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平反岳飞冤案,起用主战派人士,锐意收复中原;内政上,加强集权,积极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惩治贪污,重视农业生产,百姓生活安康,史称“乾淳之治”。后世称其为“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

本 名:赵昚
别 名:宋孝宗、赵伯琮、赵瑗、赵玮、寿皇圣帝
字 号:字元永
所处时代:南宋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秀州
出生日期:1127年11月27日
逝世日期:1194年6月28日
主要作品:《阮郎归·远德殿作和赵志忠》
庙 号:孝宗
谥 号: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
在位时间:1162年7月20日—1189年2月18日
陵 寝:永阜陵
主要成就:发动隆兴北伐,开创乾淳之治

人物生平

养育宫中

建炎元年十月戊寅日(1127年11月27日),赵伯琮(后改名赵昚)出生于秀州(今浙江嘉兴)青杉闸的官舍。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

绍兴二年(1132年),六岁的赵伯琮幸运地被失去生育能力的宋高宗赵构选中,养育于宫中。

绍兴三年(1133年)二月,赵伯琮被授为和州防御使,改名赵瑗。绍兴五年(1135年)五月,被授为保庆军节度使,封建国公。绍兴十二年(1142年)正月,加检校少保,封普安郡王。绍兴十七年(1147年)六月,任常德军节度使。

绍兴三十年(1160年)二月二十四日,赵瑗被立为皇子,改名赵玮。二十七日,被授为宁国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进封为建王。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帝完颜亮南侵,朝中多数大臣主张逃跑,时年三十五岁的赵玮主动上书,请求领兵与金军决战。但经老师史浩的提醒,赵玮为了避免高宗疑心,再次上书,请求在赵构亲征时随驾保护,以表孝心与忠心。

即位施政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二十八日,赵玮被立为皇太子,改名为赵眘。六月,赵构御笔,赐赵昚的字为元永,以“倦勤”而想多休养为由,传位给赵昚,是为宋孝宗。赵构自称太上皇帝。从此,宋朝皇位又回到了太祖赵匡胤一系。据传,赵构早有禅位之意,曾经告诉过赵昚,赵昚流着泪坚决一再推辞,适逢边事爆发没有结果。同年七月,赵昚在即位后的第二个月,颁布手谕,召主战派老将张浚入朝,共商恢复河山的大计。并且接受史浩的建议,下诏为名将岳飞冤狱平反,追复其原官,赦还岳飞被流放的家属。除此之外,赵昚还逐渐开始为被贬谪和罢免的主战派大臣平反复官。他重用主战派,积极备战。

隆兴元年(1163年)五月,赵昚任命张浚为北伐主帅,展开隆兴北伐。宋军于一月之内恢复灵壁、虹县和宿州等地,威慑中原。后在金军优势兵力的反攻下,宋军主将不和,军心涣散,撤兵符离时遭到金兵的追截,损失惨重,只好再次与金国达成和议,史称“隆兴和议”,又名“乾道之盟”。和议主要规定:宋朝皇帝对金朝皇帝改称臣为称侄;改“岁贡”称“岁币”,并将“绍兴和议”商议的银、绢各减五万,为二十万两、匹;南宋割唐(今河南唐河)、邓(今河南邓州东)、海(今江苏连云港)、泗(今江苏盱眙北)四州外,再割商(今陕西商县)、秦(今甘肃天水)二州予金国。隆兴和议之后,宋、金两国维持了四十多年的和平。

隆兴北伐失败后,赵昚在内外政策上都转向平稳,南宋朝廷又陶醉在了“中外无事”、偏安一隅的升平景象之中。当时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呈现政治繁荣的局面。南宋政府重视生产,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民和俗静,家给人足,牛马遍野,余粮委田,出现了天下康宁的升平景象。史称“乾淳之治”。

内禅皇位

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赵构崩于德寿宫中,赵昚听闻后失声痛哭,两天不能进食,又表示要服丧三年。赵昚为了服丧,让太子赵惇参与政事。

淳熙十六年二月初二(1189年2月18日),赵昚禅位于赵惇,赵惇即为宋光宗。赵昚自称太上皇,闲居慈福宫,后改名重华宫。群臣为其上尊号为寿皇圣帝,赵昚继续为赵构服丧。

染病逝世

绍熙五年(1194年)五月初二,赵昚患病。六月初九(6月28日),赵昚在重华殿逝世,终年六十八岁。十月二十九日,群臣上谥号为哲文神武成孝皇帝,庙号孝宗。十一月二十八日,暂时攒于会稽府永阜陵。十二月十八日,附祭于太庙。

庆元三年(1197年)十一月初二,宋宁宗赵扩加赵昚谥号为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

为政举措

政治

政治改革

赵昚吸取权相秦桧长期位居宰相、形成盘根错节势力的教训,大大缩短了宰执的任期。赵昚时刻提防宰执发展个人势力,结成朋党。赵昚还十分严格地遵守外戚不预政的“家法”,成功地防止了如同后来权臣韩侂胄、贾似道以外戚擅权揽政的局面。在宰执集团内部的宰相与执政的关系上,赵昚也力图使参知政事成为牵制宰相的力量。

此外,赵昚还加强台谏官的监察职能,其主要目标是针对宰执集团,尤其是针对宰相的。首先,孝宗将台谏官的除授权控制在自己手中,以切断宰相与台谏官之间互相援引、倚为鹰犬的关系。赵昚勤于理政,在南宋诸帝中还是出类拔萃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蚤夜孜孜不敢怠惶,每日灵时已无一则自事,思曰:岂有未至者乎?则求三两事反复思虑,唯恐有失。”以致在他禅位的前一天还在亲自除吏。

通过对赵昚理政的考察,不难发现,在他日理万机、事必躬亲的背后,隐藏着他对百官的不信任,唯恐被他们蒙弊。

平反岳飞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赵昚在登基之初,打着高宗的旗号下诏:“追复岳飞原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与录用。”当年十月,又颁发正式文告,宣布追复岳飞“少保、武胜定国军节度使、武昌郡开国公、食邑六千一百户、食实封二千六百户”的待遇。

隆兴元年(1163年),经岳飞家属要求,赵昚给还了岳飞原有的田宅。

淳熙五年(1178年),应岳飞之子岳霖的要求,赵昚发还了高宗写给岳飞的全部“御笔”、“手诏”(秦桧为陷害岳飞,曾将其从岳家抄走)。

整理律令

乾道八年(1172年)正月初一,赵昚颁布《乾道敕令格式》。

淳熙三年(1176年),赵昚颁诏,将现行的敕令格式,仿照《吏部七司条法总类》(即《吏部条法》),随事分门,修纂成《淳熙条法事类》,作为大理寺和刑部处理案件的法律依据。

裁汰冗滥

淳熙十三年(1186年),临安府罢逐青吏三百多人,两年后又裁汰百司冗官七百多人,减省了不必要的支出。赵昚在另一方面严格限制恩荫数目,缩减各级官员荫补的数量。

军事

军制改革

在军事上,赵昚整军兴武。他在五年间,举行了三次大规模的阅兵,还积极选拔将领,自己也学习骑射。南宋的军队战力有很大的提高。

南宋的政局需要不断的扩充军事力量,在内地和边防增招兵员,但是鉴于当时养兵费用浩繁,赵昚大胆改革军事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义兵制。“籍民家三丁取一,以为义兵,授之弓弩,教以战阵,农隙之时,聚而教之。”义兵制的实质在于寓兵于农。义兵既不脱离生产,又不荒废教阅,既壮大了军事力量,又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当时四川地区共有义兵五万三千人,与等额官军相比,每年节省财政开支六、七百万。采取义兵制也是迫于当时国家的需要,一方面军事力量不足难以抵御外侵,一方面国内经济尚需发展,民不富裕,财政压力大,因而只能采取此种能稍稍两全之策。

像选拔文官一样,赵昚非常重视军事人才的选拔,要求各地荐举将领不受等级和数量的限制。经武举考试合格者,还必须到军中熟悉军政七年。枢密院设置诸军大小将领的花名册,以备随时抽验考核。

隆兴北伐

隆兴元年(1163年)四月,赵昚授意枢密使张浚筹划北伐。五月,张浚派濠州(今安徽凤翔)李显忠渡江出击。先后收复了灵璧,虹县等地,继而又攻陷了宿州(今安徽宿县)。后赵昚任命李显忠为淮南京东河北招讨使、邵宏渊副之。金军左副元帅纥石烈志宁亲自率兵来攻,先被李显忠击退,后又调兵前来。但此时的邵宏渊按兵不动,还企图动摇军心,有些参战的将领还带兵临阵脱逃。李显忠孤军奋战,终是难支只好趁着夜色撤离宿州。金军乘势掩杀,宋军大败,死伤不可计数。

北伐失败后,隆兴二年(1164年),金世宗为了达到“以战促和”的目的,发兵南下,先后攻占楚州、濠州,滁州等地,并准备渡江南下。在这种情况下,赵昚同意议和,这年十月双方签订协议。这就是历史上的“隆兴议和”。

北伐失败后,赵昚想要再次北伐。乾道五年(1169年)八月,赵昚召在“采石之战”中大败金军的虞允文入朝,升其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掌握军政大权。虞允文一方面在财力、物力、兵力上积极为北伐作好准备,另一方面,他建议赵昚遣“泛使”赴金,要求修改隆兴和约中部分侮辱性的条款,一是要求金朝归还河南的宋朝帝王陵寝之地,二是改变宋帝站立接受金朝国书的礼仪。对于赵昚来说,祖宗陵寝长期沦于敌手,每次金使南来,自己必须下榻起立接受国书,他内心早已视为奇耻大辱。因此,他立即同意虞允文的建议,于乾道六年(1170年)闰五月派范成大使金,提出归还河南陵寝之地和更改接受国书礼仪的要求。金世宗断然拒绝宋方的要求,金朝群臣也都对南宋擅自破坏和议愤愤不平,尽管范成大与金人据理力争、毫无惧色,最后还是无功而返。

经济

发展经济

发展经济,首先在于减轻人民负担。赵昚在位期间,不仅屡次下诏减轻人民负担,而且注意实效。例如,南宋初年以来,经常提前征收本税季的田赋,称为“预催”。夏税虽然规定是八月半纳毕,而主管税收的户部却规定,七月底以前就要送到首都临安。到赵昚在位时,已提前到五月,甚至四月送到户部,各地必须三、四月就要征收,而此时的农作物根本没有成熟,虽然多次下诏禁止,但户部并不执行。因为,每年四、五月间指靠预催到的61万贯折帛钱供开支使用,若不预催,“恐至期缺误”。淳熙四年(1177年),赵昚得知后就说:“既是违法病民,朝廷须别作措置,安可置而不问。”于是参知政事龚茂良提出,将户部原先每年八月向南库借的60万贯钱,提前到四月上旬借用,“户部自无缺用,可以禁止预催之弊”。宋孝宗随即下诏,此后必须按照规定时间收田赋,违者劾奏。拖延多年的预催问题,在赵昚亲自干涉下终于得到解决。至少在赵昚时期,“民力(因而)少宽”

兴修水利

赵昚经常督促地方官兴修水利,“勉农桑,尽地利”,指出“水利不修,失所以为旱备”,而且注重水利的实效。如在淳熙二年(1175年)时指出:“昨委诸路兴修水利,以备旱干,今岁灾伤,乃不见有灌溉之利,若非当来修筑灭裂,即是元申失实”,并对江东路失职官员给予降官以示惩罚。

赵昚在位时期“水利之兴,在在而有,其以功绩闻者既加之赏矣,否则罚亦必行,是以年谷屡登,田野加辟,虽有水旱,民无菜色”,虽不无夸张,但大体反映了当时的情况。

发行纸币

世界上最早由国家发行纸币(会子),在绍兴三十年(1160年)。此前的纸币(交子)是四川地方发行用于四川地区。会子是用楮木皮造的纸印制的,也称楮币,或只称楮。宋孝宗即位之初的隆兴元年(1163年),即下诏将会子加盖“隆兴尚书户部官印会子之印”,以表明是由朝廷户部发行的纸币,增加其权威性,以促进其流通。赵昚对会子十分关心。

《宋史》对赵昚纸币政策的评价为:“楮(会子)未至于滞(指民众不信任而难于流通)也,而已虑其滞,隆兴元年广行堆垛本钱(即纸币发行的准备基金)以给之;楮未至于轻(指贬值)也,而已虑其轻,淳熙二年多出金银以收之;楮未至多(指发行量过多)也,而已虑其多,淳熙三年更不增见(现)在之数。故赵雄谓圣虑深远,不复增印,民间艰得,自然贵重而楮币通矣。”由于政策恰当,保持了纸币币值的稳定与流通,不仅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是赵昚在位时社会经济繁荣兴盛的反映。

轻徭薄赋

在轻徭薄赋方面,赵昚于取消无额上供钱时说:“既无名额,则是白取于民也。”又如遇到灾荒,宋代例将当年税赋移到丰收年,分为二或三年补纳,赵昚也说既是灾荒,不应再收税赋,下诏不准到丰年再补收。

福建路兴化军(今福建莆田)自建炎三年起每年以“犹剩米”为名,额外征收2.4万多石供应福州,赵昚于乾道元年(1165年)减去一半,至乾道八年又将剩余部分全部减免。

又如徽州(今安徽歙县)自唐末五代初陶雅任郡守(893年-913年左右)时,增收的额外“科杂钱”1.2万多缗,一直沿征了260多年,直到乾道九年(1173年)才免除。

文化

赵昚一改北宋后期与南宋初期,树一派打一派的学术政策,他对主流学派王安石新学及新兴起来的程朱理学,采取兼容并蓄、共同发展的政策。赵昚虽也对新学有一些微辞,但对理学派攻击新学推崇理学却并不支持,如乾道四年(1168年),太学录魏掞之攻击“王安石父子,以邪说惑主听,游人心,驯致祸乱”,“请废王安石父子从祀,追爵程颐,列于祀典”,不仅不予理会,还将他出为台州州学教授。

而沉寂了三十多年的苏氏蜀学,在赵昚即位后重新兴起。赵昚亲自为苏轼文集作序赞扬,并追谥苏轼“文忠”、苏辙“文定”,再赠苏轼为太师。这些举措对苏氏蜀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正是赵昚倡导的百家争鸣、共同发展的学术环境,才使得朱熹也不得不说:“若诸子之学,同出于圣人,各有所长,而不能无所短”。在随后举出的诸子中,不仅有理学代表人物,也有新学、蜀学。由于有这样的社会环境,才造就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文人学者,正如南宋末年学者黄震所称许的,赵昚在位乾(道)、淳(熙)时,“正国家一昌明之会,诸儒彬彬辈出”。其时,不仅有著名的思想家朱熹、陆九渊、陈亮、叶适;还有著名的文学家,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尤袤,著名词人辛弃疾等,他们都活跃在赵昚在位时期。

个人作品

《全宋词》录有赵昚的词作一首:《阮郎归·远德殿作和赵志忠》。

赵昚善书法,《书史会要》称其“书有家庭法度”。《宋孝宗手诏》,行书,纸本,是赵昚在乾道四年(1168年)写给抗金名将虞允文的手诏,曾为项元汴、文征明递藏,现藏于四川博物馆。

轶事典故

安然登楼

佛宇挂钟的合,多是空的,大概是想声音能够清彻。赵昚小时候偶然来到郡城内外真如寺秀州,登上钟楼游戏,而和尚们先用苇藤覆盖空处,错踩在上面,于是掉了下来。旁观的人,慌乱无措,赶快去看的,赵昚却坐着,没有一点害怕的样子。这与那些史书所载宋太祖年轻时人马都掉落在汴城楼上一样。

不贪美色

赵眘被养在宫中将近二十年,却一直未被确定太子的名分。直到韦太后死去,高宗给两位准继承人每人送去美女十名,过了一阵又把她们召回。经过检查,发现给赵琢的那十个都已经不是处女,而给赵眘的那十个依旧都是完璧(赵眘是听从了老师史浩的意见)。于是,最终赵眘确立了皇太子地位。

为人节俭

赵昚以身作则、崇尚节俭,史称他“性恭俭”,高宗赵构称赞他“勤俭过于古帝王”。赵昚即位之初,就不肯用乐。他日常生活的花费很少,常穿旧衣服,不大兴土木。平时也很少赏赐大臣,宫中的收入多年都没有动用,以至于内库穿钱币的绳索都腐烂了。赵昚认为“我其他没有太大的作为,只是能够节俭。”他经常告诉身边的士大夫:“士大夫是风俗的表率,应该修养自己的德行,以教化风俗。”

亲属成员

祖辈

  • 太祖:宋太祖赵匡胤,宋朝开国皇帝。
  • 烈祖:秦康惠王赵德芳,宋太祖第四子。
  • 天祖:英国公赵惟宪,宋仁宗堂兄,宋太祖之孙。
  • 高祖:新兴侯赵从郁,宋太祖曾孙,宋英宗堂弟。
  • 曾祖:华阴侯赵世将,宋太祖玄孙,宋神宗堂弟。
  • 祖父:庆国公赵令譮,宋太祖五世孙,宋哲宗宋徽宗族弟。

父母

  • 父亲:秀安僖王赵子偁,宋太祖六世孙,宋高宗族兄弟,追封秀王,谥号安僖。
  • 母亲:秀安僖王夫人张氏。
  • 嗣父:宋高宗赵构。
  • 嗣母:宪节皇后邢秉懿、宪圣慈烈皇后吴氏。
  • 养母:张贤妃,初为才人,后晋婕妤、婉仪。死后追为贤妃。

兄弟

  • 兄长:崇宪靖王赵伯圭,同母兄,封为荥阳郡王,嗣秀王之位,官至太师、中书令。死后追赠崇王,谥号宪靖。

后妃

  • 成穆皇后郭氏,乃追封,去世时孝宗尚未登基,孝宗子女皆其所出
  • 成恭皇后夏氏,本为吴太后宫中侍女,被赏予当时是普安郡王的孝宗为妾,封为齐安郡夫人,后封为贤妃,晋封皇后。
  • 成肃皇后谢氏,本为吴太后宫中侍女,被赏予当时是普安郡王的孝宗为妾,封为咸安郡夫人,后封为婉容,晋封贵妃、皇后。孝宗内禅后成为太上皇后,上尊号寿成皇后,孝宗崩后改称惠慈皇太后,宋宁宗即位后改称慈佑太皇太后。
  • 蔡贵妃,初入宫为红霞帔,封和义郡夫人,晋婉容。淳熙十年冬,晋贵妃。十二年秋薨逝。父蔡滂,宜春观察使。
  • 李贤妃,初入宫为典字,转通义郡夫人,晋婕妤。淳熙十年卒,追赠贤妃。

子女

皆为成穆皇后所生

儿子

  • 庄文太子赵愭,乾道三年薨。
  • 魏惠宪王赵恺,次子。
  • 宋光宗赵惇,三子。
  • 邵悼肃王赵恪

女儿

  • 嘉国公主,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封为硕人,进永嘉郡主,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卒。乾道二年(1166年)赠嘉国公主。
  • 皇次女,出生五个月夭折,未及册封。

人物评价

总评

赵昚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史称为“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是南宋名副其实的中兴之主。后人说“高宗朝有恢复之臣,无恢复之君。孝宗朝有恢复之君,而无恢复之臣”。赵昚帅不过张浚这样志大才疏之辈,将不过李显忠、邵宏渊。手下仅有虞允文可堪大用。还要和主和派斗争,特别是赵昚当了二十七年皇帝,前二十五年高宗赵构一直健康的活着,对他持续施加影响。

赵昚为人勤政,节俭,孝宗朝是南宋国力最强的时候。可惜赵昚碰上了金世宗这样的明君,金国虽然对宋采取守势,但没有内乱。宋和金此时属于绝对的均势,平衡没有被打破。所以都无法消灭对方。得民心者得天下,在南宋王朝由破落走向恢复,由消沉走向振兴的时代,他致力于改变南宋以来文恬武嬉、偏安一隅的现状,给岌岌可危的南宋王朝带来了一丝蓬勃希望,不仅使得南宋累积起一定的军事力量和物质力量抵御金朝的侵扰,也为南宋后期的抗蒙斗争奠定了物质基础。

历代评价

  • 陈俊卿:陛下忧勤恭俭,清静寡欲,前代英主所不能免者皆屏绝,顾于骑射之末犹未能忘。臣知非乐此,志图恢复,故俯而从事,以阅武备,激士气耳。(《宋史》引)
  • 留正:仰惟高宗以知子之明,顺承天意,浚发神断,全以所付畀之寿皇,而我寿皇荷付托之重,十闰之间,兢兢业业,终始如一,用能增光大业,驯致丕平。及夫倦勤万机,则又复举神器,授之圣子。三圣矩叠规重,盖自开辟以来,所未有也,于皇体哉!(《宋史全文》引)②寿皇即位未三月,内出宽恤十八事,凡民情之疾苦,纤悉委曲,无不周知,如州县秋苗,官吏规取滥数以济贪暴,如豪右兼并图免过割,致贫民产去税存之害,与夫一时抢攘甫定之际,所以劳来安集之策,未易以概举。至于治私贩、鞫盗贼,有司并缘为奸,尤切致意,可谓忧民之忧矣。二十八年之间,抚摩爱养,民安闾里,道洽政治,岂非知所先务哉?(《宋史全文》引)
  • 郑侨:恭惟孝宗哲文神武成孝皇帝以聪明不世出之资,奋恢复大有为之志,英武同符于艺祖,神器亲受于高宗。励精九闰之余,致治百王之上。(《宋会要辑稿》引)
  • 何俌:①我朝自建隆至绍兴,相去才二百年,太祖、太宗以兄弟相禅,高宗、孝宗以父子相传,载之琬琰,蔚为首称……以父子之亲行揖逊之礼,是高、孝之美,又将有光于舜、文武矣,顾不伟欤?(《龟鉴》)②不愆不忘,率由旧章,吾于孝宗其见之。(《龟鉴》)
  • 吕中:太祖、太宗兄弟相传,以开创业之基;高宗、孝宗父子相禅,以植中兴之业。(《大事记讲义》)
  • 脱脱:高宗以公天下之心,择太祖之后而立之,乃得孝宗之贤,聪明英毅,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可谓难矣哉。即位之初,锐志恢复,符离邂逅失利,重违高宗之命,不轻出师,又值金世宗之立,金国平治,无衅可乘,然易表称书,改臣称侄,减去岁币,以定邻好,金人易宋之心,至是亦寝异于前日矣。故世宗每戒群臣积钱谷,谨边备,必曰:“吾恐宋人之和,终不可恃。”盖亦忌帝之将有为也。天厌南北之兵,欲休民生,故帝用兵之意弗遂而终焉。然自古人君起自外藩,入继大统,而能尽宫庭之孝,未有若帝。其间父子怡愉,同享高寿,亦无有及之者。终丧三年,又能却群臣之请而力行之。宋之庙号,若仁宗之为“仁”,孝宗之为“孝”,其无愧焉,其无愧焉!(《宋史》)
  • 陶宗仪:敷文德,求民瘼,明赏罚,惜名器。(《书史会要》)
  • 孙承恩:性资英明,治行勤励。恢复拳拳,可质天地。治民振武,敬天仁民。事机屡乖,志卒弗伸。(《文简集》)
  • 爱新觉罗·昭梿:自汉文帝短丧后,历代帝王皆蹈其陋,惟晋武帝、魏孝文、唐德宗、宋孝宗四君绝意行之。然武帝终惑杜预之议,孝文妄尊篡逆之妇,唐德宗空骛虚名,宋孝宗感慕私恩,皆未得其正,故后世亦无述者。(《啸亭杂录》)
  • 蔡东藩:①高宗内禅,孝宗嗣位,当时以英明称之,有相如陈康伯,有帅如张浚,宜若可锐图恢复矣。显忠勇号无敌,尤一时干城选,而西北且有吴璘、王刚中等人,济以虞允文智勇兼优,俱足深恃,奈何内厕一史浩,外厕一邵宏渊,西北十三州三军,既得而复弃之,灵壁、虹县及宿州相继收复,淮西一带,将成而又隳之。盖忠奸不并容,邪正不两立,未有奸邪在侧,而忠正之士能竟大功者也。惟西北事误于史浩,而邵宏渊之忌李显忠,则张浚不能无咎。孝宗既以全权付浚矣,彼邵、李二人之龃龉,宁不闻之?不预察于几先,致隳功于事后,自是恢复之机遂绝,读宋史者盖不能无惜焉。(《宋史演义》)②孝宗既明知思退之奸,为贼桧所不若,何以胡昉一还,复依思退原议,拱手称侄,甘与敌和耶?人谓孝宗英明,远过高宗,谁其信之?(《宋史演义》)③孝宗称南宋贤辟,而求治不力,任人不专,较之高宗,不过五十里与百里之比,相去盖有限耳。观其践阼以后,所用诸相,贤否不一,且无数年不易之宰辅,其猜疑之私,已可见矣……高宗因畏事而内禅,孝宗因居丧而内禅,情迹若异,而究其退避之心,实同一辙。人臣或以恬退为知几,人君系国家之大,宁亦可以恬退为智耶?(《宋史演义》)

陵寝墓地

永阜陵位于浙江省绍兴县东南二十五里宝山,为“宋六陵”之一,赵昚死后权葬于此。位于绍兴城东南约18公里的皋埠镇攒宫村。永阜陵在元朝时被江南释教杨琏真迦等掘毁。原有享殿一间,后开垦为茶园,地面建筑已不复存在。

史料记载

  • 《宋史·卷三十三·本纪第三十三》
  • 《宋史·卷三十四·本纪第三十四》
  • 《宋史·卷三十五·本纪第三十五》
--
本文转自,如有侵权,请联系(service@soogu.ren)删除!

志范儿

随机人物

Copyright © Gurenmi.com

Top